赤壁赋苏轼1关于“赋”这种文体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赋的特点:1、语句上以四、六字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宋代文赋:介乎诗和文之间,整散结合,灵动灵活。2“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序》3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1037-1101)4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5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乌台诗案6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7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8第一小节重点词语:指旧历每月十六日。望:指阴历每月十五致意,引申为劝酒冯通“凭”:太虚,太空;驾既望:举酒属客:少焉:冯虚御风:不一会儿白露横江:横贯,笼罩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翻译句子: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9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三、美景:,,,,凌万顷之茫然四、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二、乐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0
《赤壁赋》优质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