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古诗词鉴赏中“炼字”“诗眼”的概念;②学习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巧抓“炼字”或“诗眼”并能体会“炼字”或“诗眼”。③通过把握“炼字”和“诗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鉴赏古诗词语言“炼字”和“诗眼”有自己的心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领悟古诗词的丰富含义和感受其无穷魅力。学习重难点:通过把握“炼字”和“诗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时数:共5课时此学案为第3、第4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点自主学习内容:(第3课时)(一)“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命题类型:?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直接鉴赏关键词)?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为什么?(比较鉴赏)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炼字题首先回答哪个字用得好,或者是就某个字用得好不好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1)释义——指出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描述——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3)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题示例: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题: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答:“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步骤一:释义)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步骤二:描述)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步骤三:作用)1/8“炼字”的主要对象:1.“炼”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能“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而且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功能。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以动写静,描绘出杏花争妍斗艳的活泼生机,还能令人想到蜂飞蝶舞的情景,写出了蓬勃的春意。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方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分裂、国事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示例:天仙子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问题:这是一首送春词,沉郁伤感,情蕴景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历来为后人所激赏,请运用“炼字”的知识分析这句词的艺术描写特色。回答:答:这句词连用“破、来、弄”三个动词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描绘了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通过这三个动词把云、月、花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为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动感之美。从天上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幽美朦胧,更衬托出作者的孤寂和哀伤。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蓝”这些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描绘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这些形容词不仅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了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或营造意境。尤其是颜色词,大多能表现心情,增添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诗经》中早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