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浅谈影响射击命中的主要因素阅读前提示: 本文是写给刚入行的新军迷看的基础知识,而且写得极为罗嗦,已经懂的老同志就不要浪费时间来看了。最近比较流行的热门话题是 88狙(时髦的称呼是“ 88阻”,而且还不算错别字)的精度究竟是不是个杯具,在讨论 88阻能否打中牙签的问题上,有人深信不疑,而且还晓以民族大义——质疑的都是汉奸、国军、美帝的走狗。但有人认为是假的,绝不可能做到。《装备与生存》的另一位主编曾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只要有耐心, 总是能打到的”。而我也曾在一些论坛上说过: “你给我一把 54、足够的子弹和无限的时间,100 米打牙签最终总能打中的,不过一把枪可能不够,多给几把, 打废了就换吧。”上面这句话是在表明, “打得中”和“保证打中”是两个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人,请去请教您的语文老师。在外界条件恒定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个射手重复射击数次,即使武器、弹药、瞄准点都相同,弹着点也是互不重合的,而是呈现出一种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分布。这种现象称为弹道的自然散布。正是因为有自然散布的存在,所以射手的水平无论有多高超,瞄准射击时完全没有任何失误,但只要稍为有点距离的话,子弹也不可能永远打在同一个点上(为什么说要“有距离”呢?如果您把枪贴在靶子上,连续打到一个点上也不太难)。射弹散布的典型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靠近中心的一半是比较密集的,外围的一半则比较松散因此,一个神枪手,即使他瞄准射击时没有出现任何失误,也只能让射弹控制在一个范围内,而距离越远,这个范围就越大。那么假设某把枪配某种弹, 在100 米距离上的自然散布是直径 1cm 的圆,在 500 米距离上是 5cm ,在 100 0 米距离上是 10cm ;一个神射手在没有失误的情况下,在 100 米距离上能保证打中功夫茶用的小茶杯,但在 500 米距离上就只能保证打中正常吃饭用的普通饭碗,而在 1000 米距离上就只能保证打中汤碗了。不过随距离而增大的散布面是不能用三角函数来计算的,事实上它是呈喇叭形的。比如在 100 米散布为 1cm , 在500 米有可能已经是 6cm ,而在 1000 米则可能增加到 20cm 了。总之距离越远,散布面就会越大。假如要用一支只能在 100 米保证打中乒乓球拍的狙击步枪去打中 500 米距离上的 1枝牙签,如果说“能打中”是没有语法错误的,但如果说“保证打中”那就是吹牛了。沿射向散布图形不过有人会说:如果是神枪手,技术达到极致就可以超水平发挥,突破器材的限制。那是瞎扯,只有那些有预知能力的超能人,才有可能突破器材的限制。一条在地球上大气环境下的弹道是由初速、发射角和弹道系数这三个弹道要素决定的,因此,当我们排除了人的因素(射手的水平)和环境因素(风、气温气压等条件)后,凡是影响初速、发射角和弹道系数变化的因素都会影响自然散布的大小。这些因素都集中在枪和弹的微弱差别上,虽然可能通过选择高精密的枪和弹来减少这些差别,从而降低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减小自然散布,提高命中率,但却无法完全消除(这就跟初中物理所学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圆”是一个道理),所以射手虽然可以掌握散布面的规律,却无法掌握子弹会打中散布面中的哪一个位置上。那么先来说说与弹有关的因素吧,射手虽然是同一人,枪也可以是同一把, 但打出的子弹却不可能是同一发,因此,涉及弹的因素都可以总结为一个“一致性”的问题。我再提醒大家一次,没有绝对的一致性,所谓的比赛弹、高精度弹, 其实就是在“一致性”方面比普通子弹更为接近。这里主要有: :底火的点火药量、压药密度都会影响击发瞬间时的点火压力, 从而影响初速的一致性。 :每发弹的发射药量都不可能绝对完全一致的,无论是相差 毫克还是 毫克都会导致推力大小产生区别,从而影响初速的一致性。 :这取决于装配枪弹时的装入深度和弹壳口中部与弹头圆柱部的紧口力,所以弹头外形尺寸及弹壳口部的微弱差别以及装入深度的微弱差别都会引起初速的不同。 :药温变化会通过发射药燃烧速度的变化影响膛压与初速的一致性。同样道理,射击时的枪管温度也影响初速,所以冷枪管和热枪管的初速也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狙击步枪的精度测试大多是打 3发一组,而突击步枪的精度测试大多是打 10发或 10发以上一组的原因。 :这是指弹头装入弹壳后,弹后空间的总容积,药室容积的大小影响了装填密度,装填密度又影响了燃烧时的速度,从而影响初速的一致性, 而弹壳内的尺寸公差与弹头装入深度又影响了药室容积。 :指枪弹入膛后射手发射时,发射药在弹壳内的分布状态。因为弹壳内是有自由空间的,发射药并非把药室完全塞得满满的,因此由于射手持枪发射时做的各种动作以及推弹进膛时的动作都会使装药呈现不同的分布,例如有时集中
未来神枪手须知——精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