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雷人台词 5月2日, 新版《三国》在四大卫视开打“三国大战”, 让网友吵翻了天。有人认为新版制作精美,而且比老版更加“现代”,更好看。不过更多网友拍砖, 认为人物角色太“雷人”, 故事情节改动不合理, 有些台词对白太搞笑。也有专家出面批评,认为《三国》选角失误, 偏离史实太多。虽然骂声不断, 但从综合收视来看, 该剧已势如破竹地成为今年最“红”的电视剧。《三国》台词雷人因编剧中文不好杨青看了几集新版《三国》,发现制作比旧版更阔更有钱,场面和打斗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 争议比较大, 主要是雷人台词太多。塑造人物, 一靠语言, 二靠动作。台词雷人, 等于语言出了毛病, 语言一塌, 人物也跟着立不起来。问题应该出在编剧身上, 而编剧的毛病一言以蔽之:中文不好。抱歉一下, 我是挪用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小说家诊出的病症。这个曾把当代中国小说归结成“垃圾”引得国内一片哗然的汉学家, 曾经诊断中国当代小说家“中文不好”。我觉得这句话正好用来形容新版《三国》编剧的病根。新版《三国》“中文不好”的表征之一是: 人物和语言对不上号。比如曹操说:“要杀就杀, 干嘛把自己搞得这么痛苦呢? ”这话单挑出来看, 一点毛病没有, 为什么大家要归到雷人台词呢?因为“搞得这么痛苦”是一句现代人的语言, 和三国时期的曹操没有瓜葛, 是编剧硬安到曹操头上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说“爱死赵子龙”这样的话也就不觉得奇怪了。网友们担心陈建斌演曹操的雄略没问题, 但演不出曹操作为文学家的风范。想想看, 能够吟出“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的曹操,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有相对水准的语言才符合他的身份。剧中操着通俗现代的语言,让曹操一下子失了水准。再看董卓, 是一个反面角色。但反角不一定粗俗, 可剧中董卓的语言简直是粗俗不堪, 骂曹操也不懂骂声“匹夫”, 直接现代成“王八蛋”了。人物语言一要符合个人的身份,二要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是在新版《三国》中, 这个常识时时被打破。刘备可以抱怨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也可以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前揽到自己名下。董卓也可以把阿斗的“乐不思蜀”先知先觉,提前挂在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常识错误呢? 顾彬在《语言的重要性——本土语言如何涉及世界文学》一文中曾提到:“一个中国作家没有去探究语言本身的内部价值, 他或她只不过随意取用随处看到、读到或听到的语言。这是日用语言、街头语言, 当然, 也是传媒语言。”顾彬把这个语言归结为“水龙头语言”。他觉得中国许多当代小说家, 写作就像拧开了水龙头, 语言水一般哗哗流出。而从水龙头里流出的语言,当然也如水一般寡淡乏味。顾彬还说过一句狠话, 大意是, 中国作家不能当编剧, 一当编剧, 肯定完蛋。在他眼中, 中国小说家过去被政治左右, 现在则被市场摆布。按这种论断推测,《三国》的编剧有可能是被导演和制片方摆布, 要求贴近市场贴近年轻观众。问题是, 历史题材的贴近只能在情节取舍和技术手段上贴近, 而不是语言上的贴近。语言一旦玩起时空穿越, 就成了笑话。顾彬曾说,中国人的语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遭到破坏, 所以中国作家有必要从头学习中文。事实上, 有必要从头学习的不仅是中国作家, 我们对自己日常使用的语言现在越来越趋于“水龙头”, 语言的提炼、琢磨和研习越来越被抛到脑
三国雷人台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