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县七一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doc旺苍县七一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草案)(2010——2020学年)第一部分规划依据《国家教育规划发展纲耍》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优秀的学校教育由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而出的,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生命的根基,积极向上的优秀学校文化,使其每一个成员从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就是建设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共同价值信念,以此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积极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把“物质文化熏陶人;精神文化引导人;制度文化规范人;行为文化培养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冃标,努力寻求适合学校实际的文化发展Z路,提升学校品位,打造学校品牌。依据义教办[2010]2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习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第二部分规划基础七一中学是””特大地震后在原城关中学的基础上异地重建而成,由中央特殊党费援建,,建筑面积32740平方米,201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原实验校初中部并入,更名为旺苍县七一中学。刚投入使用,就有51个班级,在校学生2905人,是县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单设初级中学校。现有在编教职X172人(原城关中学114人,实验校并入44人,区乡学校调入14人)其中专任教师158人,教辅人员5人,工勤人员9人,在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人,专科学历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人,县级骨干教师人,被评为市县名校长、名教师的共有人次,拥有一支优质高效、勤奋务实的教职工队伍。学校为特殊党费援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聘请成都三顾茅庐策划有限公司设计,学校也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小组。设计中紧紧閑绕着原城关中学儿年来的办学特色,I韦I绕着“铭记党恩,奋发图强”的主题,突岀了感恩教育和行知教育。校徽是以朝阳和七一为设计元素,表示七一中学在党的关怀下的美好未来。在理念文化上,确立了“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创一所高品位、高水平、高质量的省级示范初中,国家感恩和党史教育基地学校”为办学冃标,“感恩戴德,自强不息”的校训,“文明,和谐、奋进”的校风,“敬业、务实、拓新”的教风,“乐学、勤思、好问”的学风。景观文化、行知文化也紧扣主题。第三部分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耍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耍(2010—2020)》为指导,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冃标,在坚持科学发展中,搞好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师生文化素质教育、营造浓厚健康学习氛围、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开展特色校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我校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第四部分发展目标一、 总体冃标: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立足学校实际,通过努力,加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创建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实践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创设“民主、科学、和谐、高效”的管理氛围,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领导管理作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最终形成物质文化熏陶人;精神文化引导人;制度文化规范人;行为文化培养人,努力建设既有深厚底蕴,乂充满生机活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二、 具体冃标:1、 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理清学校的办学思路,概括学校精神,进一步完善“四风一训”等工作,明确学校冃标定位,通过开展“四风一训”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四风一训”建设,让教师认同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形成统一认识。2、 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按照学校制度开展各项工作,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再从法治到内化的转变,每项重大制度的制订和实施,都要经过充分的酝酿、并经教代会通过,实行校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努力形成以“人格魅力感染、工作作风影响,真挚情感感化”的制度文化。3、 行为文化建设: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学生自主精神,提高学生自主能力”为基础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文化;开展“以自我发展为基础,以校本研训为手段,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冃标的教师成长文化;廿展“以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为基础,以责任意识的唤醒和培养为重点,以学习上自主、勤思;品质上自尊、感恩;行为上自律、慎笃;心理上自爱、向上;人际上自省、宽容”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德育文化。4、 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三化”即“净化、绿化、美化”,努力做到“四性”即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独创性,努力使校园的每栋建筑、每处设施、每个景点都蕴涵着教育的意义。5
旺苍县七一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