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21号王云路]王云路教授发言稿王云路教授发言稿各位老师好,能参加这次国学学科建设的会议,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在这个方面也是外行,所以,理解得也挺浅。刚才拿到国学教材结构框架,感觉已经考虑的很多了。大概除了文献学之外,前面小学、经学、史学、诸子等这些课程都是章太炎先生说过的,现在的目录是在那个基础上加的。我认为国学是无所不包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国学结构框架问题,我觉得把这几个课程加进来是好的。总体上,小学和文献学是应用性的、知识性的学科,其他几个学科就相当于中学为体的体,是基础性的。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跟其他学科交叉着上?比如说,原来有古典文献学学科,下设版本、目录、校勘等课程,,省去另起炉灶。关于经学,陈卫平老师说加上乐,这很重要。我们浙江大学古籍所在整理《中华礼藏》的时候,是把乐单独拿出来的,其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现在再不去整理,以后就更要淹没、更不知道了,所以乐还是很重要的,要么分别开设礼和乐,要么礼、乐放在一起。其实礼、乐本来也是不能分的。我觉得文献学和别的学科重叠比较严重。再如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中文系的古汉语课程都有的,重叠性大的课程可以和其他学科合起来上。国学学科重点要设置的是其他学科没有的课程,如果有交叉、有融合的就放到一块儿,大概这样更能显示出学科特点。如果别的学科都有这些课程,那意义就不大。像经学、史学、诸子学这些角度是比较独特的,我觉得国学要讲的东西必须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如果重复的就不用另开课,我们把重点放在不重复的上比较好。其次是撰写国学教本的问题。我感觉总体很好,比如说概论类是不错的,但是可以作进一步的整合完善。第一,已有教材的择需录取,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一般都是有书的,不必另起炉灶;第二,增补覆盖面,汉魏六朝这一段比较少,比如说导读类,《三国志》《后汉书》之后的史书就到了《资治通鉴》,魏、晋、宋、齐、梁、陈中间这一段的往往都没有,可以合到一起有一个概论性的介绍,比如说六朝史书导读,而不一定是完整的《三国志》导读,这样做可以多一点引导性的东西。当然,六朝的骈文、小说都有概论类书籍。说到这里,我对这个导读有一个疑问,不知道它占多少课时,是不是比较大,有些内容是不是可以概括一点,比如说《淮南子》《盐铁论》《论衡》等两汉典籍,能不能先把有关汉代的整体内容概括成一个导读,概括性的读本面广一点。遇到特殊的需要,再拿出具体的篇章来阅读讨论,这样会比较好。再次是内容布局。国学学科很重要,虽然说国学和中国学、汉学是一个差不多的概念,但国学应当是一个又综合、又交叉、又概括的学科,所以,国内的学科它都能概括。在我们这些课程里,缺了很大的一块儿,就是类。自管子以来,一直提倡经世致用,《管子》《齐民要术》中就有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容,农耕文明以来的历史,不乏农业方面的书,国学学科中好像这类少了一点儿。农书、兵书、医书在国学课程的设置上,起码要有一点导读,这三块内容可以在简史里加一点。如果说敦煌学要加进去,那么医书、农书、兵书内容范围更大,三者涵盖的时间跨度也更大,大概也更有意义。国学跟学科的关系非常重要,是包含的、交叉的、错综复杂的。那这个关系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呢?我自己想的是你弃我取,
[女排21号王云路]王云路教授发言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