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电算结果审查分析.docx结构电算结果审查分析结构设计学习资料2009-11-2922:43:48阅读87评论0字号:大中小转自:http://blog..en/s/,即最终打印结果指内力图、配筋图和详细的内力及配筋表(按构件编号依次输出),有抗震计算时还输出中间分析结果(如自震周期、振型、位移、底部总剪力等)设计人应认真对最终打卬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无误或无异常情况后再绘制施工图,必要时应将最终确定的构件编号、构件截面和配筋数量、规格绘制成简单的平面图,供校核审定和归档用。对最终打印结果不进行分析,盲目采用其配筋直接绘制施工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往往会造成不良的严重后果,既对工程不负责任、有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一)、整体分析一、 对重力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审查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竖向内外力的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轴力之和应等于总重量;如果结构对称、荷载对称,其结构内力图必然对称,即检查其对称性。当以上三者岀现异常情况时,需要返冋原始数据进行检查。二、 对风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审查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和位移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侧向内外力的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之和应等于全部风力值(需注意局部坐标与整体坐标的方向);如果结构沿竖向的刚度变化较均匀、且风荷载沿高度的变化也较均匀时,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沿高度的变化也应该是均匀的,不应有大正大负、大出大进等突变。三、 对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可以利用其结果进行如同风荷载作用下的渐变性分析,但不能进行对称性分析,也不能利用结构底层进行内外力平衡的分析(因为振型组合后的内力与地震作用力不再平衡)。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对其计算结果的分析重点如下。,结构的自振周期在考虑折减系数后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结构的基本口振周期(即第一周期)大致为:框架结构T1^(-)n框■剪和框-筒结构TX(-)n剪力墙和筒中筒结构T仁(~)n式中小为建筑物的总层数。第二周期、第三周期与第一周期的关系人致为:T2^(1/3-1/5)T1T3«(1/5-1/7)T1周期偏长,说明结构过“软”、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偏小,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柱、墙)截面太小或布置不当;如周期偏短,说明结构过綱『、所承担的地震力偏大,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截面太大或墙的布置太多或墙的刚度太大(宜设结构洞予以减小其刚度)。如杲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布置都很正常,无特殊情况而自振周期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对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结构,如果一切正常,-(叫次长周期),则需要增加地震力(-)重新进行计算。以上的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得出来的。考虑弯扭耦连振动时情况要复杂得多,可以挑出与平移振动相对应的自振周期来进行上述比较,至于扭转周期的合理数值,由于缺乏经验尚难提出。,如果计算正常,其振型曲线应是比较连续光滑的曲线(见图5-4),不应有大进大出、大的凹凸曲折。第一振型图5—4振型曲统•第三振型」第一振型无零点;第二振型在(〜)H处有一个零点;第三振型分别在(〜)H及(〜)H处有两个零点。(二)、水平位移特征将结构各层位移(经振型组合后的位移)连成侧移曲线,应具有图5-5所示的特征。框一筒结构a图5-5位移特征曲线p框架结构・(三)、 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悬臂弯曲梁的特征,位移越往上增长越快,呈外弯型曲线;四、框架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剪切梁的特征,位移越往上增长越慢,呈内收型曲线;五、 框■剪结构及框-筒结构的位移曲线,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呈反S型曲线、屮部接近为直线。在竖向刚度较均匀的情况下,以上三种曲线均应连续光滑、无突然凹凸变化和明显的折点。六、层间水平位移的限值抗震规范提出的层间弹性位移角和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实际上是控制层间水平位移不得过大,避免带来结构的P■△效应。两个阶段的层间位移要分别满足以下要求:AUe<[0e]HAUp<[9p]H式中△Ue—多于地震作用标准之产生的层间弹性位移;△Up—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产生的层间位移;["]—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制;[即]—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制;H_第二阶段时指薄弱层(部位)的层高;由于规范对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制放松较多,所以第…阶段抗震的变形验算往往容易满足。而对结构的自振周期、各振型曲线、水平位移特征和结构承受的地震力大小,规范并未提出定性或定量的要求,于是不少设计人会造成…种误解,认为满
结构电算结果审查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