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于广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再推广到一个家庭、一个社区或一个乡村, 一个群体或一个行业。没有人为了吃饭问题发愁, 没有一个人为了低层次的需求而苦恼。但是在这样的巨大变化背后, 我们的心理和精神层面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不再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启蒙, 也不再停留在那种建设美好社会主义或现代化国家的朴素的层面。因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最初设计没有形成“你帮我带”的良性秩序。而是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方面不配套的原因, 或者说我们本身就缺乏建立一种社会公平秩序的制度设计, 导致改革开放造成的贫富差距迅速成为一种阶层划分的鸿沟。既得利益者为了既得利益愈加贪婪, 落后的致富者在致富的道路上愈加贫穷。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很多学者反思这种发展趋势, 甚至得出我们已经“失去了改革动力”的论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人性本是建立在各种无限欲望的基础上的社会, 欲望一旦被打开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很快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欲望在人间扩散开来, 象遮住了太阳的乌云, 他一定要要将这种欲望进行到底才会有一种“曾经沧海”的怅惘失落体验从而回到出发的原点反思。所以经过我们3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在物质上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但是我们 2 的社会发展,我们的群体关系,我们的阶层关系,我们的社会心理, 我们的社会价值等等都发生了巨变。这种巨变如果是理性的良性的, 也许我们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但是正像温家宝总理在庆祝深圳特区建设30周年的时候所说的, 如果我们无法解决好社会价值问题, 无法解决好现在面临的社会心理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上的分配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我们的发展成果将得而复失。环顾目前贫民的仇富心理, 瞥见现在富人的作威作福, 目无法纪和张狂傲慢。看一看社会年轻人中频繁的社会暴力事件和公共事件。再到幼儿园门口的公然砍杀, 暴力拆迁的警民冲突等等。都是社会缺乏涵养能力, 缺乏价值判断,缺乏道德约束的表现。这些问题都来自贫富差距的阶层划分,分配不公的社会分配体制, 政府与民争利的垄断行政行为。社会问题投射到精神层面就是现在出现的一个词,叫做“中国的无底线社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撰文说:“无底线社会是全盘皆输的社会:如果真到了无底线社会, 人们互相见面不是杀就是坑, 人人都不会舒服。所以阴谋文化就是这样, 每个人热衷于这种文化, 觉得自己是诸葛亮, 把对方当阿斗, 实际上自己才是阿斗。在这种关系中, 没有一个人会安全的, 没有一个人会善终。每个人都尽量警惕, 天天堤防, 神经紧张地度过每一天, 这个社会有什么意思?认为这个社会中不应该存在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糊涂的认识,没人能在真正的无底线社会中生存。事实上, 你只要往这方面追求, 结果就肯定是所有人都受损, 没有人受益。因为无底线社会就是全社会全输的社会, 这种社会你追求它干嘛。” 3 那我们面对汹汹的人情,面对人们汹汹的欲望,是随波逐流呢, 还是应该有所执守。我觉得以前儒家的那种家国情怀显然在这个社会失去了原来的色彩。因为在公民社会里, 我们需要的不是几个, 几十个几百个贤人、圣人来供人们瞻仰和崇拜, 我们需要的是在法制约束, 道德自律基础上的公民自省和自觉。既然没有超出一般的圣人的圣训,
宁可正而不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