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居民点: 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开发区: 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统称。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住房之间, 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OD 调查: 起讫点调查, 又称 OD(Origin-Destination) 调查, 是为了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 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 对人,车, 货的移动, 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 以及有关的人,车, 货的基本情况所进行的调查.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 Peter C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 1990 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社区: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题,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统一等级的行政区域。行政村: 是指政府为了便于管理,而确定的乡下边一级的管理机构所管辖的区域。开发强度: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绿地率等几项主要指标。人口自然变动: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人口的迁移变动: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年龄构成: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性别构成: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家庭构成:家庭人口、性别、辈数的组合状况。单身家庭:指个人独立门户者。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配的子女组成的家庭,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最普遍的形式。主干家庭(直系家庭) :由直系血缘关系组成的两代或三代人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除直系亲属外,还包括旁系,如由父辈同几对子代、甚至孙代配偶所组成的家庭。其他家庭:指前四类中不能包括的家庭形式。如残缺家庭。劳动构成:指人口按上述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职业构成: 城市中从事各种劳动
城市规划考研名词解释.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