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城市建设规划大纲的工作报告一、现状分析。1、背景分析。目前,新城的大发展、快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拓展城市规模、做强经济规模、提升企业规模、做大人口规模已成为新的历史使命。2、发展现状。现状城市建设规模约为xx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xx平方公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xx平方公里,工业用地xx平方公里,仓储物流用地xx平方公里。以上用地主要分布在xx地区,其中xx地区主要分布有工业区、大学城以及配套生活区,xx地区主要分布有商务办公、文化展示及居住区。现状人口规模:实有人口约xx万人,其中本地居住人口约xx万人,本地就业、区外居住约xx万人。3、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1)主要问题。①各片区各自独立,缺乏联动。三大发展片区各自独立发展,缺乏联动。尤其是沈丹铁路两侧区域受铁路阻隔,联系不够紧密,需要增加联系通道以便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互动。②公共设施建设滞缓,新城宜居性不强。新城虽然是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但从目前常住人口规模来看,新城对人口的吸引力仍远远小于市中心区,新城的“反磁场”作用尚未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新城居民由于无法在当地得到必要的生活、教育、购物、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因而存在对市老城区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强烈依赖,造成典型的潮汐式交通。③交通网络体系尚未形成,联系不畅。一是道路网络系统不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停车场等交通附属设施发展滞后。二是大道、木兰路等快速道路在给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加大了新城的交通压力,对城市生活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三是受铁路及水体阻隔,东西向道路发育迟缓,三个主要片区间交通联系薄弱。④城市形象与风貌特色模糊,缺乏活力空间。新城存在着城市风貌特色模糊,城市形象与活力不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绿地数量少,面积小,人均绿地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已建成的文化广场、绿地由于设施缺乏,难以开展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项目,利用率较低。道路交通体系汽车空间多过人行空间,缺少人行道、慢车道等设施。山体、河流等资源利用不充分,市民可达性差,沿河景点与娱乐项目匮乏。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建区域街区氛围与建筑品质一般,缺乏生动的生活气息。缺乏文化体验的公共设施场所,市民和产业活动与药业、药文化等关联性较弱,“药都”品牌的建设缺乏烘托。(2)制约因素。①土地和资金供应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拓展慢。②就业岗位不足和结构单一,同时城市规模难以满足配套商业服务业门槛需要。(3)切入点。①推进一体化发展。②房地产业发展。③产业空间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二、规划目标和思路。1、总体目标。以实现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为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用xx年时间,将中方公里、人口xx万、产值超千亿的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健康产业集聚区。2、规划思路。结合新城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173”、“六个节点”、“四个层面”的产业发展架构和50万的人口发展规模,对“一心两带三片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升华和提炼,提出新历史阶段下的空间战略布局和扩展方向。三、空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1、空间发展战略。(1)“融入区域,联动发展”战略。利用沈阳经济区交通廊道建设,加强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的交流和沟通,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专业化商贸流通服务基地。积极开展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整合开发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联动发展。(2)“转换模式,多业并举”战略。①巩固医药制造业发展优势,顺应多元化的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延展医药产业链条,推动医药制造产品结构多样化,全面推进产业技术升级。②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产业的转换升级。具体包括: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和医药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医疗、健康、科研、教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利用特色农林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健康产业。(3)“统筹城乡,集聚发展”战略。借势市政务中心搬迁,促进新城集聚发展,实施全域城镇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务中心建设,完善和提升服务职能,带动全域城镇化。(4)“品质集约,彰显特色”战略。新城地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但人地矛盾突出,适宜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有限,城镇建设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发展道路。通过集中建设、集聚发展,实现设施共享,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要通过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和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门槛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高效使用,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其次,城镇建设走高品质发展道路,城镇在提供完善的设施和服务的同时,其建设应注重与本地山水自然环境相结合,提供高品质高品位的环境,打造生态型健康城。城市建设要突出“青山、秀水、药都”的特色,强化城在山中,城中有山,山城相融的城市意境,并在保护城市山水自然环境的同时注重
新城城市建设规划大纲的工作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