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北医三院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管理制度》,加强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治疗性应用: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细菌性感染及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临床确定适应证后:a、根据经验选药的同时,应尽早采集相应部位的标本查明感染病原体,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b、门诊基本不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药物用量一般感染处方三日量,慢性感染二周量,避免长期用药。2、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还应综合患者的情况(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损害、免疫功能低下、过敏体质等)、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另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价格等也就是考虑的因素。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联合用药的指征:(1)病原未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应用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就是医院感染。(5)需长期用药,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者,如抗结核药物的联合;(6)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预防性应用:用于预防特定病原菌(非病毒)入侵或在某一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感染。不宜长期连续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必须充分权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药物预防的效果,耐药性的产生,二重感染,不良反应以及价格等各种因素后决定就是否应用。外科手术应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就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1、非外科预防应用的适应症:(1)链球菌感染、风湿热、风心患者;(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其她可能发生细菌感染的疾病,并肯定能取得相当效果,反之不适当预防用药。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c)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d)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2)清洁-污染手术及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3)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应视预防目的而定: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与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的管理1、分级原则: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