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doc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摘要】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之一,我国务稻区均有分布和发生。稻株受害后,一般会导致秕谷率增加,干粒重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般从分蘖期开始,到抽穗前后发病较重。主要发生于叶鞘和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于穗部和茎秆上。最初发生于近水面的叶鞘上,初呈暗绿色、边缘不清晰的斑点,以后扩大成椭圆形,边缘呈淡褐色,中央灰绿色,外围呈湿润状。湿度低时,边缘暗褐色,中央:莘一灰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常多斑融合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云纹状大斑。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初生灰绿色斑块,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一小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病重时可折倒。受害部呈湿润状,青黑色,重者全穗枯死。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集结成团,最后在其中形成褐色像萝卜籽样的小形菌核。 ,无性态为Rhizocto—niasolaniKti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初为五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除细胞壁外,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 ,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14科50多种植物)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土壤中,成为来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耕耙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着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菌核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的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少则1-2天,多则3-5天便可显症。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病菌菌丝主要在稻株问或稻丛间不断作横向扩展(水平扩展),随后病部病菌菌丝从下部叶鞘向中、上部叶鞘扩展(垂直扩展)。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以收割前后落入田间的菌核或病稻草、其他寄主中的病菌进行越冬。 ,一般新开垦的稻田,无菌核存在,不发病;多年老稻田发病与否以及轻重,主要决定于越冬菌核的有无和数量。一般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重,但后期病情轻重则受幼苗长势、田间水、肥管理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排灌方式与病情有关。凡长期积水、排水不良或深灌,串灌的稻田,易造成稻丛间湿度高,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扩展,尤其在孕穗期至灌浆期灌水多而深,有助于发病,而科学灌溉,并适时排水晒田,稻田发病则轻。一般与稻瘟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0-08-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