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走进名著——亲子共读阶段班级:姓名:目录1、亲子共读阶段理论依据和现状分析2、亲子共读阶段家庭阅读方法指导3、亲子共读阶段学校督促、激励4、亲子共读阶段家庭阅读指导书目5、亲子共读阶段阅读交流积累卡亲子共读阶段理论依据一、现状分析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如此可见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倡导亲子共读,是因为家庭阅读状况不乐观。通过对我们学校一年级学生及家长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家长倾向于物质方面的付出,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支持,愿意给孩子买书,但很少陪孩子读书,极少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孩子非常希望家长陪自己读书、讲故事,但喜欢在家看书的父母还不到15%;超过八成的孩子没有自己专用书架;大多数孩子喜欢和父母共同享受读同一本书的乐趣,只有不到40%的父母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或一张报,但缺乏与孩子交流来促进孩子读书内化的过程,丝毫未发挥家庭在阅读中的指导作用。针对我们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效果,我们在听读的基础上提出“亲子共读”。二、理论依据亲子共读是一种有关阅读的家庭教育形式,对阅读潜能的开发和个人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燕认为:亲子共读会使孩子从小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态度,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使孩子受用终生,会给孩子将来的学习、社会适应、文化修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参与亲子共读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就便于孩子养成主动、积极的习惯。亲子共读阶段家庭阅读方法指导1、氛围的营造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从亲子共读的现状来看,家长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必须充分认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和亲子共读的特点。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初始阶段,如果爸爸妈妈能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阅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我们自己做起。每天固定一个读书时间。(最好是孩子已完成当日的作业、预习完功课,家长做完了家里的杂务)此时关闭电视和电脑,全家一起漫步在书中,享受读书的快乐。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父母读一段,孩子读一段,父母前面引,孩子后面跟,或者父母和孩子分角色朗读,甚至表演,还有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猜书里的谜语、做书中的游戏,或者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者静静地品读,给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读书是一个好习惯。在共读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如看完一篇童话,孩子离开书本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家长只有做到认真倾听才能接收孩子阅读的信息。做到和孩子民主平等地、发自内心地交流,使成人与孩子间的平等交流成为现实。只有这样双方才会达到真正的互动阅读。2、共读的方法:⑴提问阅读法。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好奇或遇到问题时,父母及时把握阅读的契机,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疑问或家长的提问来阅读(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碰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办?等)。这一方法要求父母观察聆听孩子的问题,恰倒好处地进行引领,切忌将解疑变成“唠叨不已”。这一方法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更具实效性,对激发孩子求知欲,培养孩子洞察力,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往,具有独到的作用。⑵角色扮演法。当孩子已经熟悉了书中的内容,父母和孩子以口头扮演或动作扮演的形式,担任阅读材料中的某一角色(如:说某一角色的语言,做某一角色的动作等)。这一方法要求父母和孩子采用适合角色的语气、语调、动作,父母要投入地进行扮演,切勿敷衍了事,父母和孩子可交换角色多次扮演。这一方法可大大增强孩子对阅读内容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语言、动作表达能力,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利于父母与孩子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⑶重复阅读法。在阅读中运用多种手段复忆和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如:诗歌可以让孩子多次阅读,最好能达到背诵的程度;家长和孩子可以进行“读书接龙”,即家长读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孩子接着读,重复进行(每次读的部分不同);家长还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后,用图画表示,孩子看图“读”出内容等)。这一方法要求父母针对孩子“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实行“先亲后疏”的方法实施,即复习的次数递减、时间间隔拉大,复习的方式避免重复。这一方法让孩子感到新奇、有趣,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成就翻番。 ⑷想象阅读法。在阅读中,鼓励孩子积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对故事中原有的情节进行改编(如:孩子阅读故事性内容后,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讲短小的诗歌通过想象改编成具体的文章等)。这一方法要求父母小心呵护孩子的创造欲,不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如遇上孩子改编不合情理时,要耐心地对其讲清道理。这一方法可拓宽孩子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3、赏识的心态在亲子共读中,无论采用何种方
亲子阅读走进名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