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相信可能性 - 红砖美术馆调研笔记.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相信可能性去红砖美术馆前,问去过的同学们感受最深在何处。有人说光影,有人说色彩,有人说反正就是新颖别致觉得好。我向来最怕自己去哪里游了一圈后最终只有个“真壮观”“真漂亮”之类模糊的结论。如果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倒也罢了,学优秀范例最怕的就是自己能体验到前辈做出来的优秀效果,可是不去思考这种效果是怎么达成的,那几乎也就等于没去过了。所以游览有时也是件极度令人痛苦的事,因为体验之后还要仔细去挖掘这种体验的来源,思考自己以后可以怎么学怎么用。毕竟这不是简单的玩耍。曾见设计师在文章里强调,红砖美术馆的整体设计思路来自白居易《大巧若拙赋》里“随形制器”“因物不改”的教诲。这个设计思路的产生其实挺水到渠成的。一者,这个美术馆由一个废弃厂房改造而来,如何在不大面积拆迁原有建筑构件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别致的美术馆,正是考察设计师功力的关键所在;二者,设计师本人一直在探索中国传统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中国传统思想里无论是儒家的人循天理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总是强调主体和客体自然地融合的,也就自然要减少大程度的、硬性的改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理论讲起来很动听(设计老师说这是以后蒙甲方的常用手段),只要愿意扯总能和设计作品扯上关系,但是毕竟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设计的结果。建筑的空间体验、功能使用、艺术美感种种才是真正应该被关心的实际问题。那么,说回到建筑本身上来的话,我觉得红砖美术馆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相信可能性。这意味着,在面对一个看似已经走投无路的棘手问题时,要相信最后产生解决方案、乃至产生最佳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在面对单一的语汇元素时,要相信能够通过组合、变化产生多样形态的可能性;在面对极度剧烈的冲突时,要相信最终能够将其巧妙调和的可能性。下面简要举几个红砖美术馆的设计里让我相信可能性的例子。折墙折墙应该算是展览馆区域设计的最大的亮点,也是建筑师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厂房原来的墙上开着大洞,这显然对一个展览空间是很不利的。展览空间最起码墙得够多够大够完整,不然展品挂哪儿啊。再加上有些展品怕光,太多的无法控制的自然光直射显然是应该避免的。设计师在解决这个洞的问题上出人意外地倔强。要是一般人来做应该都是想到直接把洞补上填成一面完整的墙就完事,可他坚决要保留这个洞的形态,那么增补的墙就必须得离原来的墙有一定距离才能把洞原来的状态保留下来。所以设计师刚开始就直接把原墙补做成一列壁龛,这里已经是一个挺别致的构想了,况且壁龛两侧条墙作为采光效果应当也很好。这种可能性的发掘已经挺难得了。但新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这面墙从属于一个展廊而不是展厅,这样设计会使展廊5m的宽度和墙面6m的高度不大匹配,人离展墙的距离太近,高处的展品根本无法欣赏。这个问题应当算是比较棘手了。解决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但至少我能想到的都不是什么好办法。要么削减6m的通高高度,但这样设置了两层的区域就会变得局促;要么4m~6m高度的墙面就全部废弃,不设展品,但显然这对空间资源的浪费是巨大的;要么拓宽展廊宽度,压缩中间展厅的宽度,但这样展厅原本的大空间被大大压缩,很多大型展品很可能无法放置,而展廊也极可能喧宾夺主;要么就回归平庸,干脆直接把洞填完了事算了,但这显然是违背设计者最初理念的,也失去了一次造就不同的机会。自己在做设计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遇到一个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但在你尝试完所有你能想到所有可能性后会发

相信可能性 - 红砖美术馆调研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ai1968104
  • 文件大小1.54 MB
  • 时间20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