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爱心教育爱心是人性中最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孔子说:“仁者爱人”,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然而,现今的孩子却普遍缺乏爱心,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不懂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某媒体报道:父亲千里迢迢送钱到学校给在高校就读的儿子时,儿子却因父亲穿着破旧,居然在同学面前介绍说:“他不是我爹,他是我老乡。”任性、乱发脾气、不知体贴大人、对父母长辈指来挥去等现象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小学生中尤为明显。爱心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爱心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之一。老师的教育、言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老师被喻为是孩子的“第二任母亲”。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培养,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生爱心的培养必须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如果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逐渐地进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他还从“怎样教孩子懂得奉献的思想、教会孩子善于理解人的悲痛、教会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尊敬爷爷奶奶的情感、培养良心感、培养善意感、自觉地去追求善良”等方面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对孩子爱的教育,也为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生命或事物的爱”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据儿童学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而当孩子上学之后,他们的爱心却越来越缺乏。基于以上的一些认识,我认为,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爱心,首先要找出造成孩子爱心缺乏的原因,再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之一。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力特别强,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中,对智育的重视大大超过德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父母长辈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让他们在一个被爱的环境下成长;然而,大部分家长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别人。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小学生缺乏爱心。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灌输爱心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爱心教育实际上是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学生的品德教育包括个性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教育;而前者比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决定他的具体行为,也就是说孩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化为道德行为,必须通过个性品质来体现
小学生的爱心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