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暨《项羽本纪》
教学要点
司马迁其人其事
史家之绝唱——史记的史学价值
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价值
英雄悲剧——项羽故事及特色
《史记》是中体通史,也是历代正史之首,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乃至更宏观的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不朽的地位。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
司马迁其人其事
司马迁(前145或135—前90前后),字子长,西汉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幼年“耕牧河山之阳”,在冯翊夏阳度过。
10岁迁居长安茂陵显武里,求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古文大师孔安国,打下渊博的古文基础。
20岁游历长沙、九嶷、庐山、会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文史资料。
公元前110年,其父病逝。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多次出游四川云南等地,还跟随汉武帝四处巡游,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前104年,受命主持制订“太初历”,并正式写作《史记》。
前98年因李陵事下狱受腐刑,前96年遇赦出狱,任中书令,前93年《史记》基本完成,以后事迹不详。
史家之绝唱-史记的史学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起源很早,先秦时就已产生了比较成熟的史学著作。
就写作体裁而言,先秦史著大多为编年体,如《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尚未出现;
就内容涵盖范围而言,先秦总体上无足以称为“通史”者。
《史记》的价值在于:
1、创造纪传体的形式,成为后来封建正史的典范。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2、改变分封割据的历史概念,建立大一统历史观。
3、整理和保存了几千年丰富的历史资料,反映了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史记的写作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价值
1、我事三千年,精选一百四十余人,非倜傥不凡之人不得入选,因此凸现非常之人,非常之事。
司马迁的《史记》暨《项羽本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