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灵公不君《左传》课程辅导主讲:乔春萍 2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员初步了解《左传》,把握儒家治国的正名大道;把握人物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及本文叙事的特色。教学重点课文是怎样体现儒家治国的正名思想的。教学步骤◎从了解《左传》入手,看《左传》怎样秉承《春秋》思想, 以儒家的观点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的,有利于理解课文。◎从翻译课文入手,把握其中的通假字、异体字,把握中心思想,把握课文段落层次,强化学习古文的基本功。◎从解决重点问题入手,看儒家思想在当时是怎样治国正名, 怎样维护国家稳定的。 3 学习要点一、了解《左传》二、要求翻译全文,把握课文内容三、课文是怎样体现儒家治国的正名思想的四、本文叙事的特点五、鉏麑的性格分析 4 一、了解《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传》的作者及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传统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并被儒家学派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但也有人认为它们虽有关联,却仍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左传》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序。它内容丰富, 包括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历史文献。作者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左传》这部著作语言简要,事丰且博;其文学意味比较浓厚, 有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书对战争的描写生动而有章法,应对辞令也写得脍炙人口。 5 二、要求翻译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1、内容梗概 2、中心思想 3、层次划分 4、掌握本文的通假字和异体字 6 1、内容梗概 晋灵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残暴冷酷、无才无德。当他杀人取乐的时候,晋国正卿赵盾和大夫士季劝诫他时,他表面应承, 暗地里却派杀手杀赵盾,摆鸿门宴放恶狗咬赵盾,幸好有一甲士灵辄(曾受赵盾恩惠)反戈一击救了赵盾。赵盾欲逃亡国外。恰在此时, 有个叫赵穿的人造反,在桃园杀了晋灵公夷皋。而后晋史时说:赵盾弑其君,理由是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为何不返回来讨伐赵穿。孔子评价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也是好大夫。但赵盾却为了道义背上轼君恶名。可惜,如果他逃到国外,就不会背这个恶名了。 2、中心思想 本文从多个角度凸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被弑的下场,同时也体现了赵盾忠君爱民、敢于直言而遭恶名的不平经历,体现了儒家治国正名的思想观点。 7 3、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 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2、3、4自然段):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写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4、掌握本文的通假字和异体字彫——雕 孰——熟 寘——置 溜——霤 阙——缺 乌——呜 诒——贻 慼——戚 竟——境 反——返 辟——避 8 三、课文是怎样体现儒家治国的正名思想的儒家治国首先考虑的是正名。子路问治国首先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谓正名,就是说有其名,必得符其实。正名,国家社会才能稳定,才能有秩序。在治国上怎样落实正名?孔子回答齐景公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修《春秋》,就是贯彻这一思想以褒贬一个人一件事的。儒家正名的具体要求,在《大学》里也有明文: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写晋灵公无道,从反面说明君要像一个君,要按君道去做。孔子在《春秋》里写道: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直呼其名就是贬斥。《左传》本着《春秋》的基调著文,一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把贬斥的调子定下来,也就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灵公无道,厚敛以彫墙,以弹射人取乐,滥杀无辜。不听从规劝,反而暗杀直言敢谏的大臣,已违反了春秋以来儒家治国的仁者爱人、藏富于民的重要思想。赵盾,按照臣“止于敬”的标准,他做到了。首先他忠君,直言敢谏;他敬业,忠于职守,做到了宵衣旰食。其次赵盾对老百姓也做到了“其养民也惠”了,他救助灵辄母子,是一个行臣道的良臣。 9 写灵辄,是树立了孝子的形象,也就是灵辄是按子道而行的。《孝经·庶民章》说: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他三天没吃饭了,都快饿死了,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是树立了一个孝子节食养母,按孝道而行的榜样。 通过以上三个榜样,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治国的正名大道基本上用事实讲清楚了。事君如事父,要“忠之至”, 父母再坏,也要孝,也要忠。那么“赵盾弑君”的道理也就明清了:赵盾为正卿,是行政最高负责人,赵穿杀晋灵公, 赵盾有责任讨伐他,可赵盾没有,所以, 按儒家之法,即君臣之道,他就背上了弑君的恶名了。“为法受恶”中的“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
晋灵公不君7781261-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