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2 、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4 、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以孔子为师。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1 、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 思想家, 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 、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仁,包含下列含义: (1) 爱人为仁, 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 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2 )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3) 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 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 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1 )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2 )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3 )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3 、德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德治包含下列内容: (1 )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球的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 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 以有两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礼让) 来治理国家。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礼治主张设计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谓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 即“君君,臣臣,父父,字字” 2 (2 )举贤才选择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均主义政策孔子是中均主义的经济政策管理国家的人。他认为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 主观愿望是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就是让民众能够共同富裕。(4 )愚民政策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其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人的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这种思想实质就是由圣明的君主对于愚昧民众的政治统治。 4 、孔子的人生哲学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这是基于对仁与礼的理解。克己忍让是最高尚的道德和具体体现。内省修身是达到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三、孟子的政治思想 1 、身世:孟子名轲,邹人,师从孔子之孙子思。晚年著有《孟子》一书。 2 、性善论孟子承认人是世界中独特的一类,良知良能在人们不自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仁义礼智四种没得最基本的基础和动力来源。“四端”中恻隐是核心。 3 、仁的放大与人本理性思维路向的强化孟子将礼的内容移植于仁,仁也就变成了至高无上的伦理和政治原则。孟子强调一切伦理和政治原则都必须以仁为归依, 实际上就是要求它们都必须以弘扬人性为目的, 以依顺人性为原则。 4、做人成圣与政治等级孟子对平等的认识:承认人性最初形态是平等的;实现仁本质的途径大体是一样的; 不论政治身份如何,只要努力去做都可以成为圣人。 5 、君主权力合法性的理论孟子将道德品作为划分人群的标准。他认为天子必须是“天与人归”, 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品质。合法性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对政权存在的道德合理性的认识, 属于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取得政权的合法途径有三: 变置, 其行使前提是现任君主有大过又不纳谏; 禅让, 前提是君主的儿子不消, 失去继承祖业的合法性, 前任君主将均为传给外姓圣人; 圣人革命, 当君主变成“残贼仁义”的“一夫”时, 圣人必然会愤然而其从外部摧毁暴君的统治。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王权合法性理论。 6 、仁政和王道王道就是历史上存在过尧舜等圣人治国的一些制度和方法。仁政的内容包括:制民之产, 让民众生活无忧; 取于民有制。王道世界最终是一种人人均自觉遵守礼仪规范, 努力奉行仁义的社会。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君主实施仁政的内在动力, 为王道理想的实现提 3 供了充分的
高教版-曹德本_中国政治思想史(打印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