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 10 万名出租车司机有 7万多人安装了嘀嘀打车的软件, 万辆出租车里近 5万辆安装了嘀嘀打车的软件。嘀嘀打车在全国开通近百个城市,安装了 48 万个司机端, 几千万乘客端。嘀创始人兼 CEO 程维说: “移动互联网的速度以分钟计, 以秒计,不能懈怠,战役一场接一场。”出生于 1983 年的程维,创业一年半。他创办的嘀嘀打车,是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打车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软件预约出租车。创业之前,程维是阿里巴巴的员工,先在阿里巴巴 B2B 工作六年,后在支付宝工作两年,做到事业部副总经理的级别。他看到创业者拼杀,心里痒痒的。有 9个月的时间他在思考到底想要做什么。他想,首先得是足够大的事情, 承载他对世界的梦想;其次,得符合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他思考的时候是 2011 年下半年,当时电商热潮还没有过去,最先考虑到的是做家居电商,这个创业项目太重了, 链条太长了,又要找好的设计师,又要找好的代工厂;也考虑过做企业管理培训,阿里巴巴有一套管理经验,不过优质讲师是很难复制的;还考虑过做本地生活服务的点评网站,帮助人找到好的理发师等等。程维先后否决了 6个主意,想到衣食住行,互联网能否改变出行的方式?他在媒体上看到有关国外租车软件的报道,但没有搜索到国内的打车软件。程维问了很多人,十个里有十个说,这个怎么可能做得起来?最主要的理由是司机不缺订单,为什么要抢你的活?路上都是活。第二个反对理由是,司机都是大叔,是郊区的农民,哪有人用智能手机的?程维自己打车,接连问了五六个司机,没有一个有智能手机,很受打击。还有人认为在这种诚信体系下,叫车服务是不靠谱的。“这些听听都是道理,但我觉得趋势是一直往前的,智能手机会越来越便宜,谁都会用,出租车这个行业,肯定会被互联网给渗透。路边打车这种低效率的方式会被更高效的方式取代。”程维说。“当时对这件事的判断只有二三十分的成熟度,感觉这是一个机会,如果有软件能帮你叫到出租车,很多人会用,是可行的。如果是百分百地清晰了,可能这件事已经没有机会了。” 2012 年6月,程维和吴睿、李响一块创业。嘀嘀联合创始人李响记得,在阿里巴巴的时候,当时程维带着他开拓北京市场,全国有 9000 名销售,几百个销售团队,程维他们这个只有 10 多个人的销售团队花了一年时间做到全国第三。“很多销售团队里,销售冠军的业绩能占到 50% 以上,我们团队没有特别突出的,能力平均。”李响说, “我们都是新人,从零开始,程维自学了很多团队管理的知识。”程维提了一个口号,叫做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有人说,一帮阿里销售的人做出来的产品,能好到哪里去? 技术的确是这个团队的软肋。 2012 年6月创业, 7月陆续签下一些出租车公司,但是软件一直没达到上线的标准,从 7月延后到 8月,从 8月初延后到 8月底。程维实在忍不住了,给技术部门下了死命令, 9月9日无论如何一定要上线。产品最初是找外包软件公司做的。程维觉得两个月要把产品做好,现招团队是来不及的。他找到的公司要价 15 万元,被他砍到 9万元。对方向他信誓旦旦保证,功能肯定全都实现。程维留了一个心眼,先付款 30% ,做到一半的时候付款 50% ,做完验收再付 20% 。结果那 20% 永远没付出去。后来,程维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山东有合作的学校, 嘀嘀打车最初的产品是一位中专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给搞出来的。拿到软件,他到交委演示嘀嘀打车,叫 10 次车,能响 6、7 次。不响的时候,大家就盯着该响起来的手机,沉默 10 秒钟。程维尴尬地把话题岔开。他学乖了,第二次再给人演示的时候,就带上两部手机,哪部响就拿哪部出来。软件外包的同时,他也招聘工程师。工程师一看代码,就说这个水平太差了,基本没法用。他找了好几个大公司出来的工程师,都拒绝了他, “创业公司不确定性太大了,很多人觉得打车软件未必靠谱”。直到后来他遇到原百度研发经理张博。这个漏洞多得跟筛子一样的外包产品让嘀嘀打车的技术部门擦了一年的屁股。程维说: “一分钱一分货,我们对创业者的建议是,宁可慢一点,建立起靠谱的团队后再去做, 磨刀不误砍柴工。”李响认为,程维学习能力强,冷静,自控力强,团队觉得最受挫的时候,他是最乐观的;团队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 他会追问为什么取得成绩,还有哪些问题?“领导冷静,团队就会冷静,没有人敢骄傲,也没有人敢气馁。” 2012 年 11 月,公司账面上只剩下一万元钱,程维碰壁多次, A轮融资终于成了——来自金沙江创投的 300 万美元。大家非常庆幸,程维把大家叫在一起到食堂里吃了一顿饭,接着就回到办公室讨论业务问题。联合创始人、产品技术副总裁张博对程维的评价是目标感强,执着、能吃苦。在上海,竞争对手业务增长速度更快,程维说不拿下上海就不回来。他们几个人赶到上海, 打了连续两周的仗,几乎没睡觉,
滴滴打车初期APP是怎么推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