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发相亲”①-- 上海相亲角的择偶行为分析孙沛东?(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10620 ) [ 摘要]: 相亲角和“白发相亲”是 2005 年以来城市青年择偶领域内出现的新现象。本文考察了“白发相亲”者的阶层构成及其特征, 重点分析了“知青一代”父母代替子女相亲所采取的择偶步骤和择偶策略。研究发现相亲角和“白发相亲”现象具有城市性;从“自发相亲”到“白发相亲”,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路径依赖。“白发相亲”的实质是“毛的孩子们”试图帮助“邓的一代”解决婚恋难题。[ 关键词]:“白发相亲”;相亲角;择偶步骤;择偶策略;“知青一代”[ 中图分类号] C92 —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相亲, 是件土得掉渣的事情; 上海, 是个前卫开放的时尚之都。可如今, 这两个名词却紧密相联。自 200 5年6月起,上海某公园一角自发组织并形成了以摆摊挂牌的方式, 帮助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一个免费平台。据媒体报道, 这一现象在国内大中城市屡见不鲜。相亲角指近年在中国大中城市的某些公众场所(如公园等)出现的免费相亲场所。“白发相亲”是一种非制度、非正规的代理择偶方式, 指父母代替子女在相亲角寻找结婚对象这种新型的择偶模式。在相亲角, 被征婚者以女性白领为主, 年龄从 20 多岁到 40 多岁不等。待婚男女的学历普遍都是本科, 硕士甚至博士也不少见; 主要是本地人, 至少是“新上海人”; 以公司职员、公务员,或者如会计师、科研人员等专业人士为主。根据李强(2004 : 305) 提出的中产阶层的标准,这些被征婚者都属于城市的中产阶层。一般而言, 子女成功跻身于上海的中产阶层, 父母应该自豪。但是, 相亲角的父母却充满焦虑和担忧。他们把公园的一角变成人才集市一般, 绳子上、树丛上挂满纸条, 上书儿女的资料以及对伴侣的要求。有些父母风雨无阻, 连续五年坚持要为子女寻找配偶。本文试图基金项目 1: 2011 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白发相亲”与社会的情感结构;项目编号: HZF 11003 ); 基金项目 2:华东政法大学 2010 年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白发相亲”与择偶市场化—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研究;项目编号: 10HZK032 ); 基金项目 3: 2011 年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大都市社区治理与公共安全专业能力实践基地”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新司法框架下的大都市婚姻研究”)。??收稿日期?: 2011-11-3 ?作者简介?:孙沛东(1976-)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 2 理解这一现象,“白发相亲”的步骤和策略是什么? “白发相亲”现象背后有何社会内涵? 在 2007 年9 月到 200 8年6 月间, 针对上海某公园相亲角, 我们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活动, 主要包括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访谈的对象以父母组为主, 子女组为辅。深度访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父母对相亲角的认知; 子女的择偶经历和故事; 父母对子女择偶难的理解; 子女对“白发相亲”的态度和反应; 两代人择偶方式的比较等等。此外, 我们还收集了在改革开放以来关注“大龄青年”婚姻问题, 以及择偶与家庭的媒体报道和学术讨论。二、谁在“白发相亲”? 我们访问了 43位“白发相亲”者,其中男
南方人口-白发相亲-择偶行为分析.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