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前言: 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 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 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 顾不到改它了, 况且时过境迁, 再花很多时间去改, 恐怕也不妥当, 就原样发表吧, 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正文】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 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 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 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 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 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 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 找真实, 其内在的原因, 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论语》, 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 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 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 去人欲”, 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 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 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 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 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 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 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 即是忠, 把此‘仁’推广, 即是恕。忠是仁之体, 恕是仁之用。所以说, 忠因恕见, 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 万物各得其所, 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 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 诚敬以守, 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 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 ) 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 早在“五四”.页眉. 页脚. 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 New-Confucianism )(见《任继愈禅学论集》 )”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 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 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 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 和谐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说:“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也就是说, 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 和是有原则的, 不能为和而和, 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