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发展性评价走出评价误区.doc探究发展性评价走出评价误区在学校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第四周,其中有一位同学说:“他爸妈不同意让他继续参加兴趣小组了。”理由是,他爸妈认为他不是画画的料,别人根本无法看懂他在画什么,一点都不象,画面零乱不堪,擦手都嫌脏,还不如把这心思放在语文、数学的学习上。这是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美术作业的评价,够使这位学生丧失美术学习信心的了,甚至永远终止他的美术学习活动。象这类学生家长其实有很多,在评价孩子的画,满嘴打击的言语就更多了。也许就这样扼杀了有天赋学生辉煌的画家生涯。作为家长,不懂得评价理念和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同样也有类似这种问题存在。这是一次公开课,上的教材是一年级上册《我的新朋友》一课。在下课前五分钟,老师把学生作业都挂起来:1、老师问:谁的作业画得最好?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指出几张画面完整、比较干净的画是最好的,老师二话没说,就在这几位学生的头上贴上五角星。2、老师挑出几张“不好”的作业,问学生这些画得怎样?有几个学生就喊“不好”,老师又个别问了几个不发言的学生,你觉得怎样?这些同学在那时的气氛和老师目光的暗示下,都说不好。接着老师说:“希望这些同学今后要加把劲。”难道这些“不好”的画真的不好吗?课后我找到了被认为是劣画的作者,我问他:“同学都说你的画不好,你觉得怎样?”他摇了摇头,没说话。我又说:“那你给我讲讲你的画。”他说:“这两个人,前面这个是我,后面是我的邻居,他家有好多各种各样的球,我们时常把球丢了一地,玩得很高兴,这就是我俩在丢球。”从他的画里我感受到了这位学生的纯真和童趣,尝到了丢球的紧张、心跳和欢喜。那为什么学生的画“被判了刑,因为大人看不懂他们的画,向大人解释,大人没有耐心。另外孩子的这些体验,在大人看来根本不理解,它既不能当饭吃,又对他们的学习没什么帮助,所以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说家长的评价是“杀伤性”的评价,那么这位老师的评价就是变相的“杀伤性”的评价。这一评价就象加工厂的质检车间,把产品分为三六九等就完事了。这样的评价最起码存在着对过程评价的忽略,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忽视。假如评价的人,在做评价的时候,能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满足孩子们的一点心理需求,并能说些鼓励的话。哪怕真的看不懂,也可以真诚地告诉孩子我真的看不懂,也许你画得很好,你能讲给我听听吗?这样孩子就不至于美术学习自信心丧失。小小的激励和满足,或许能使儿童发展成为一位不一定是画家,但却具有绘画自信心,甚至有较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这个实例引发了我对评价的思考,是要好好地反思怎样科学地评价。我想,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多地去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的评价能转化成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下面我就发展性评价谈几点小认识:一、对学习的肯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我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的持久兴趣,才能实现借助美术这一手段使学生全面发展。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说明,激励手段的正确应用,可以使孩子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望旺盛,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反之,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聪明才智难以发挥。所以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评价应重视激励、调控。无论学生作
探究发展性评价走出评价误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