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之行余秋雨,现为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2001 年,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2000 年, 《千年一叹》这是一本日记, 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 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 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 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 都会快速的传递到我的心间。”《笛声何处》 2004 年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 《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 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 《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寻觅中华。《霜冷长河》 1999 年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 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 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千年一叹《文化苦旅》 1992 年大陆出版 1995 年台湾出版《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山居笔记《山居笔记》 1995 年《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 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 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 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我本是树理与情的融合统一余秋雨的抒情,主要表现了一种低徊,感伤的历史情怀。
余秋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