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科举制度讨论中国文化论文回眸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持续了 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曾经闪耀过璀璨的光芒。在科举制消逝了近百年的今天, 我们仍能感受到科举时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之无处不在。在经历了盲目而激烈的批判之后, 科举制又渐渐为世人所慎思、所吸纳。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为鹄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从教育的角度看, 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 封建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 足见科举对教育的影响之大。科举废除已近百年, 其对教育的影响却弥漫并积淀为现实基因的一部分。探讨科举制下考试与教育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改革鉴古知今、趋利避害。一我国是文明发达的古国,自夏商开始便有了正式的学校教育,经历西周、东周和汉代, 学校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至隋科举产生之前, 已初步形成一整套招生、教学、管理(包括考试)和用人的教育制度。封建统治者越来越热衷于兴办教育和选拔人才,以实现“贤能治国”的理想,学校教育似乎踏上了一条康庄大道。然而,令统治者们始料不及的是,一种新型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科举制之建立, 却突然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轨道,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从此走上了命运多舛的不归路。各朝学校教育与科举制之间的轻重存废, 总是遵循着重学校轻科举——科举与学校并重——重科举轻学校的一般规律。在这种矛盾互动中, 看似势均力敌, 实则有其轻重, 结果是科举制取得了决定性中心地位。这种态势从唐宋两代便清晰可见。.页眉. .页脚公元 618 年,隋灭唐起。立国之初,百废待兴。唐高祖深知教育为兴国之本,下诏恢复隋朝衰落的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地方州县学校相继恢复招生。到唐太宗时期, 一方面继承先祖传统, 大力兴办教育, 使中央官学达到了全唐空前绝后的盛况,“国学之内, 八千余人, 国学之盛近古未有”;(注:《通典》卷五十三《礼典》十三《大学》。) 另一方面, 实行开科取士。由于没有偏废一方,唐太宗时期的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武则天临政后, 采取了重科举的政策; 在学校教育方面, 却一改崇儒重道的文教政策, 代之以崇佛轻儒, 并频繁地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任命一些不懂儒学的人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 致使“学校顿时隳废矣”。(注: 《旧唐书· 儒学传序》。)由于胡滥改制,加之科举不经学校, 多从各地直接征召文士到洛阳应试以及进士科举内容不以儒道为重,“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已初露端倪。到天宝年间, “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学校教育的发展再次面临停滞的危险。为扭转这一局面, 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一方面改革科举制, 作出停止乡贡、所有举子皆入中央和地方官学才许应举的决定; 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 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学校教育体系, 并允许私人办学。此举给面临衰颓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好景不长, 安史之乱造成“重乡贡轻生徒”的故态复萌,使学校教育终难摆脱衰败的命运。到了宋代,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兴衰互动依然故我,但考教合一的理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与唐代统治者所不同的是, 宋代更关注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的连结。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中。这三次大动作的改制使宋代的学校教育得以避免了唐代
科举制度讨论中国文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