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增长波动新经济论文 1. 引言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状况极不一般,出现了一些在以往的经济实践中从未见过的,在正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看来也似乎不可思议的新现象,以至有人将其称为“新经济”, 并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徐长生, 2000 , ; 刘树成、李实, 2000 , -5 ; 萧琛, 2000 , )。争论的问题之一便是:“新经济”是否改写了经济周期的规则?对于美国经济来说,90 年代究竟是一个长期繁荣的开始, 还是仅仅是一个扩展了的、延长了的周期?以及扩张为何超长、会否终结、何时终结? Roamer ( 1999 )强调政策因素,指出:政策因素在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频繁应用, 一方面消除了以往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的随机干扰, 使得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周期中经济扩张较以往明显延长; 但另一方面,政策失误的存在又为衰退增加了政策诱因,产生新的“政策引发的衰退”。在 Roamer 所做的消除政策冲击的模拟检验中,美国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增加了。据此, Roamer 认为: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周期。美国经济繁荣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合适的政策, 而不像某些“新经济”论者所主张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一旦政策决策出现失误, 美国经济就可能重新陷入衰退的泥潭。结构论者主张: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波动性相对较弱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美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强, 经济持续扩张成为可能。也就是说,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自身的稳定性( Mandel , 1997 ;刘树成、李实, 2000 , 1、 55)。持相反观点的人则通过比较二战后美国三次最长的经济扩张期( 60 年代、80 年代和 90 年代) ,得出结论:就各项经济指标而言本次经济扩张与前两次并无明显差别,结构变化说无法获得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 Zarnowitz , 1999 ) 。供求良性互动观认为:第一,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 这使买卖之间的脱节得以克服, 使库存得以减少, 甚或实现零库存, 从而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 有利于缩小经济的波动。第二, 信息技术革命以不断创新的新产品创造了新需求, 又以新需求推动了新供给, 促进了社会总供求的良性互动, 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而延长了经济扩张期, 减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 刘树成、李实, 2000 , )。还有一种观点, 我们暂且叫它生产率观, 篠原综一把它概括为: 美国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的新技术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 因此, 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生产率。生产率提高使企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提高, 进而诱发新的设备投资和研究开发投资, 这种投资会再次使生产率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只要能长期维持高水平的生产率上升率,美国就会迎来“新经济”时代, 即:(1 )潜在增长率上升;(2 )失业率稳定在低水平;(3 )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极小;(4)长期内维持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篠原综一, 1998 , ) Delong ( 1999 ) 则举出 20世纪 20 年代经济繁荣时期, 许
新经济增长波动新经济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