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艺术审美论文:艺术自画像的文艺话语评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艺术审美论文:艺术自画像的文艺话语评析作者:曹娟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2010 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艺术语言的文化阐释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形态上,如大众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和图像文化等, 都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图像”一词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语言方式。在“自画像”领域, 从架上绘画到观念性的行为艺术, 在个人经验的表现不断融入、扩展的同时, 绘画者也更进一步注重与公共经验的结合。我本人也选择“自画像”这一题材, 试图在图像中描述我个人的生活感受与当下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使其具有图像的述说性质。当下反思社会的“存在”问题是进行一种对文化对社会和对自己的一种价值探索,也更进一步注重与公共经验的结合,这种真实具有时段性、背景性、现实性等。如喻红的“目击成长系列”,以自己形象成长经历和历史事情为主题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成长,以自传式形式表达, 相当于一种“模仿说”, 主要侧重表达内心的世界, 希望通过视觉形象的变异来表达对社会的一种反思和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卡通符号的复制与反思是当代文化对人性品格的冲击, 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刘曼文的《平淡人生》肖像系列, 她通过主观的观察和思考, 用个人方式作出对生活的诠释, 她的家庭成员就是画的主题, 这一系列也表现着画家的心路历程, 具有自传性的色彩。它属于画家心理和感情的自画像, 也是现实生活的自画像, 更确切地说,画家是透过生活处境来衡量人的感情质量及其真实程度。艺术语言的心理演变自画像属于艺术家话语的空间和舞台,在这一空间舞台的表演与宣泄中,画家主体将自我内在的情感转换为图画, 是寻求解脱的图示与外化。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始于客观世界的刺激, 它一经生成, 就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心理图式, 并积极寻求自我发展的方向。康德认为, 只有当客体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与主体所具有的先验直观形式相结合,才能产生现实的及经脸的感性直观。”还有弗洛伊德所言:“生活正如我们发现的那样, 对我们来说是太艰难了, 它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 陶醉的方法, 它使我们对我们的痛苦迟钝, 麻木。艺术成为艺术家减轻内心痛苦的手段。”在中国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和受歧视的地位,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女性总被看成是”第二性“,”第二人类“, 在这种文化背景的束缚下, 那种经过模仿, 认同和强化后逐渐形成巩固的性别角色差异对于女性的心理有很大倾向性和依赖性, 因此她们在创作的同时只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消磨时光, 从女画家为自己精心绘制的自画像中克看出暴露了她对自己最为关心的自私自恋情结, 充分体现出女性的心理特征。这恰巧吻合了约翰, 伯格对于绘画中女性的观点: “女人的风度在于表达她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界定别人对待她得分寸。她必须观察自己和自己的行为, 因为她给别人的印象, 特别是给男性的形象, 将会成为别人评判她一生成败的关键。别人对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觉。”创作心理学认为作家或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的生命体验, 现实中的人生缺失感构成了创作的缺乏性动机。女自画像以其特有的个人述说方式表达着一种经验, 她们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世界, 她们丰富的语言方式准确地诠释着她们对生活的心理感受。比如女艺术家申玲的私密空间, 喻红的目击成长系列, 闫平的“母子“系列等都

艺术审美论文:艺术自画像的文艺话语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swng3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