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要点六国文字形体上的特点1、俗体的流行(简化、繁化现象)。2、各国文字异形。研究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最主要资料是金文。商代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秦系文字(小篆)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还有表音的部分,裘锡圭认为汉字为,汉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以后的文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汉字不应该简单的称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以上两种名称是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字起的两种名称。这两种名称可以并存,意符和记号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语素-音节文字这个名称对早期和晚期的汉字都适用。形符与义符形符:有的意符是作为象形符号适用的,它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的作用,如古汉字里的“人”,“日”,例象物字、抽象字等。有的意符不是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如“歪”这一类我们成为义符,例如:形声字形旁、会意字,指示字等。汉代行用的字体,除了隶书之外还有草书。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称汉代的草书为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成为今草。作为草书形成基础的草率的隶书俗体,有很大一部分在古隶阶段就已经存在。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意符、音符、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汉字也是一样的适用了意符、音符、记号。合体字:在汉字里,像“花”这样可以从结构上进行分析的字,一般称为合体字。合体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偏旁。独体字:有些汉字从结构上不能分析,一般称为独体字。合体字的偏旁由于字义的变化丧失表意作用,转化为记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例如:形声字的“特”本义是公牛,用“牛”为形旁,所以说“牛”旁实际上已经成为记号。要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造成的困难,只有一条出路:采用表音的方法。这就是借用某个字或者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这种事物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1、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存在繁化现象2、汉字形体上的主要变化为简化。3、汉字也有分化与合并现象。吴公-蜈蚣古文与古文字秦代与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关于石鼓文的具体年代,从字体上看,石鼓文似乎不会早于春秋晚期,也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大体上可以看作春秋战国间的秦国文字。《诅楚文》上面的文字是战国文字、大篆、及石刻文字。1、考(1分)形声字(1分)从老省,丂声(1分)2、火(1分)象物字(1分)古人把火看作具体的东西(1分)3、采(1分)会意字(1分)从木从爪(1分)4、并(1分)形声字(1分)从人,并声(1分)5、年(1分)形声字(1分)从禾,千声(1分)6、正(1分)会意字(1分)从一从止(1分)7、束(1分)象物字(1分)象树上或武器上的刺(1分)8、又(1分)象事字(1分)表示右方(1分)9、及(1分)会意字(1分)从右从人(1
文字学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