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anus)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发病率:占伤口污染者1%-2%,全球年发病100万例。病死率:10-50%;重症患者病死率15-50%,平均20%。定义是由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tetani)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特征:是由破伤风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性传染病,全身或部分肌肉群呈现强直性痉挛,运动不灵活,四肢僵硬,呈"木马状",和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射兴奋增高。一、病原:破伤风梭菌1、形态:两端钝圆,细长,正直或稍弯曲的G+大杆菌,24小时培养为G+,培养48小时常呈G-,有鞭毛,能运动,在体内外能形成位于菌体顶端呈鼓锤状的芽胞。有菌体和鞭毛抗原,按鞭毛抗原可分10个血清型。各菌株所产生的毒素均能被任一型的抗毒素中和。2、在体内或培养基内均能产生外毒素,毒性强,耐热,易被酸碱破坏,也易被消化液破坏,经甲醛处理后可脱毒变成类毒素。外毒素包括:①痉挛毒素:是种神经毒,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特征性病状。毒素能被胃液破坏、耐热,很难由粘膜吸收,可产生保护性抗体。②溶血毒素:溶解马、兔红细胞,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③非痉挛性毒素:对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3、严格厌氧环境中生长,肉汤中加入少量小肉块,上面再用石蜡或蜡封闭形成厌氧环境。4、芽胞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生存几十年。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及途径:破伤风梭菌广泛分布,特别是园土内、腐臭淤泥,创伤深、口小,如针伤、刺伤、钉伤。阉割、断脐带及大手术等,能造成厌氧环境的伤口,最适合其生长繁殖及产生外毒素。2、易感动物:马属动物>猪>牛、羊、人。单蹄兽最易感,禽类有抵抗力,可能与神经细胞有关。3、流行特点:散发性。三、发病机理:所有造成伤口感染的细菌都是侵入组织引起局部变化和全身中毒。但破伤风杆菌与其他病原菌不同,无论菌体或其产生的外毒素,在伤口均不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它是通过分泌出和扩散到全身的毒素而导致发病,其产生的外毒素毒力强,对神经有特别的亲和力,经吸收后,分布于脊髓、脑干等处,易危及生命。破伤风的痉挛毒素由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并附合在血清球蛋白上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的毒素,主要结合在灰质中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甙脂上,使其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或氨基丁酸),以致α运动神经系统失去正常的抑制性,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的紧张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毒素也能影响交感神经,导致大汗、血压不稳定和心率增速等。所以,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
破伤风的诊断与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