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撤村并居”、“农民上楼”的系统思考近几年, 在国务院“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动下, 山东、河北、四川、重庆等地大规模的以“撤村并居”为核心内容的新农村建设, 取得较大成绩, 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时间,“土地增减挂钩”和“撤村并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各方莫衷一是。“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和“撤村并居”大有缓行或半途而废的可能。本文将就“土地增减挂钩”和“撤村并居”展开系统讨论,期待“土地增减挂钩”不变, “撤村并居”健康地持续下去。一、“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背景和意义“土地增减挂钩”,是指国家对一定行政区域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实行指标控制,如果指标内的土地不够用, 准许通过农村减少建设用地——“非转农”( 新增耕地面积) 的办法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际用地面积。即“农村增(耕)地”与“城市用(耕)地”挂钩。“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产物。我国现有 13 亿人, 有户籍的农民至少还有 亿,未来 30 年,人口高峰将达到 亿以上,即使保留 4亿—5 亿农民,至少有 6亿—7 亿农民要进城成为市民, 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占地至少还需要 1亿亩; 另一个现实是, 由于农民工和一些市民回乡建房, 农村村庄建设用地并未随着农民进城而减少, 而是日益增加。农村新增宅基地的面积远远大于小城镇建设的新增用地面积。根据我们的调查, 以县为单位, 每年农村新增建设用地( 主要是农民建房) 至少是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 10 倍以上。基础设施建设要占地,工业化要占地,城市化要占地,新农村建设还要占更多的地。这是当下的客观现实。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一个农民在农村所占的住宅地远远大于在城市所占的住宅地,从理论上讲农民进城的过程应该是节约土地的过程。但我国城市化的现实恰恰相反:农民在大规模进城, 城市在大规模扩张, 与此同时, 村庄也在以更快的速度扩张, 耕地在加速锐减, 18 亿亩耕地如何守得住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了。二、“土地增减挂钩”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农村发展政策 2 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不是白挂钩,农民减少村庄占地——“非转农”( 节约出耕地) 为工业化、城市(镇) 化增加了建设用地——“农转非”额度,用地主体或城市(镇) 政府土地储备中心要给节约出耕地的农民( 集体) 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山东诸城为例,农民( 集体) 节约出 1 亩耕地,可以获得 30 万元左右的补偿。以此推算,全国农民节约 亿亩耕地,其获得的补偿是 45 万亿元。如果买 45 万亿元长期国债, 每年的收益 2 万多亿元,相当于农民种 3 亿亩粮食的纯收入; 2005 年政府减免了全国农民的农业税,每年不到 500 亿元, 45 万亿元相当于全国农民缴纳 900 年的农业税;中央政府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安排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大约 2000 亿,实际到达村庄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不到 500 亿, 45 万亿相当于中央政府 900 年的新农村建设投入。 2005 年中央做出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以来,农民和基层政府一直处于“两依靠”状态: 基础设施建设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经济发展依靠引进外资。农民( 集体) 和基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较为被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民( 集体) 摆脱“两
合村并居系统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