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06年的应考对策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明显的选拔性,这也是命题的主要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因此,初中化学命题的指导思想是:要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广大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要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命题的原则是: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
一、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的特点
2005年,陕西省首次有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生参加毕业学业考试。因此,2005年陕西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既是对中考命题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对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全面落实。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精神,结合陕西实际,中考试题呈现了以下特点:
、基本技能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其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双基”的考查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考查方式上注重结合具体问题在具体情景中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学, 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如第8、9、11、13、14、16题等。
,考查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第18、19、20题。题中选取的素材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真实性。
,体现化学学科考试的价值取向。
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考核,重点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例如16、17、18题。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重点从科学探究能力和获取、表达、处理、运用信息及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如18(2)(3)、19、22题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是通过在试题中渗透人文性,做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来实现的,如11、19、20题。
,有明确的落点和指向性。
试题从材料中抽取问题时充分考虑了明确的落点和指向性,例如16、18(1)、20题涉及的内容都落点初中化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上。试题中加强了对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考查,除了在分值上增加1分外,在涉及的题目上也有所扩大,如10、18(3)、21、22题都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及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考查的。尤其是22题既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又重点考查了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这是陕西省中考试题中从未出现过的。
2005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06年的应考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