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讨论稿) 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 “十二五”期间是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 为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目标,特制定《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教育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一)教育的发展基础“十五”以来, 区全面落实科教兴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在教育事业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率先实施均衡发展战略, 被评为全国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 积极开展课程改革, 成为全国首批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并取得具有影响力的实验成果; 不断深化素质教育, 成为湖北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荣获武汉市首批教育先进区称号。具体表现在: 1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学校布局不断优化。综合城市发展、生源分布和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因素,采用撤并整合办法,进一步调整布局,使学校布点更合理, 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将3 所省市级示范学校引入南北两片办学, 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片际合理分布,区域间相对均衡。, 在全市率先开展学区建设试点工作,将北片 15 所义务段学校纳入学区建设范围,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纵深推进。经过近几年的布局调整, 全区义务段学校由 115 所减少到 78 所,校均规模由 834 人提高到 977 人,小学及初中服务半径分别控制在 公里和 1 公里以内。二是办学条件日渐改善。, 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均为 48元, 分别提高到 120 元和 144 元。以来, 区政府和教育局每年投入 3000 多万元资金, 用于薄弱学校的经费保障; 每年筹措 800 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每年拨专款对义务段薄弱学校教师进行专项补助, 达到人均 6000 元; 国家绩效工资政策出台后, 区政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 筹措资金及时落实, 从根本上均衡了教师待遇。近几年, 我区投入 亿元对 24 所初中学校实行了标准化建设,投入 3500 万元完成了义务段所有学校运动场塑胶化和实验设备、体育器材、教学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三是师资配置逐步均衡。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以岗位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全区 6179 名教师竞争上岗, 691 名富余落聘人员被分流到非教育岗位;通过建立“专职教师定向交流、富余人员校际交流、优秀教师兼职交流、结对学校双向交流”四种机制, 以及薄弱学校“培训优先、引进教师优先、评先晋级优先”措施, 促进了区域内学校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 绩效工资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 激活了教师队伍活力; 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外流”问题明显好转, 各层次骨干教师比例达到 40% 以上,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四是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升。加强了办学行为、课程设置与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严格落实“四个规范”,加大了对各项违规行为的处治力度,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建立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 引导学校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促进了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五是教育公平程度日益提高。, 依法将 3 所改制学校恢复为公办性质,并接受对口入学, 促进了教育公平;义务段学校实现招生、计划、学籍“三统一”,有效遏制了区域内生源的无序流动,使不同层次学校的生源趋于均衡。以来, 共安排 40 所公办中小学, 向农民工子女开放, 免收借读费。对义务段贫困家庭子女和高中阶段指令计划录取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额免除杂费、课本费。贯彻落实《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行动计划》, 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 、德育工作实效持续增强坚持德育为先,创生出“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本德育模式, 很好地引领了学生成长方向; 德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 积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区域和校本德育模式;落实学生成长导师制, 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以“学风建设”为抓手, 大力培育学生“好学、乐学、会学”的学习品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得以内化和升华; 关注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广大教师的育人能力进一步提高; 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互动”工作, 初步构建了提高德育合力的德育工作体系。 3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是课程建设富有成效。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 区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 校本课程特色化”思想, 有效实施国家课程, 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讨论稿).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