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的未来蓝图.doc健康中国的未来蓝图深化医改,不是目的,而是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蓄力,是让群众有“获得感”的必要途径。归根结底要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更有底气新一轮医改启动后,从单兵突进到协同推进,政策叠加效应逐渐显现,看病难、看病贵明显缓解,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下降,小病看得上、大病看得起、重病有保障,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我国新医改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全民共享“健康红利”。但艰巨的挑战仍需面对: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对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的要求进一步增加;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大;看病贵、看病难,群众就医负担重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面前,中国这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许多发达国家。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深化医改,不是目的,而是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蓄力,是让群众有“获得感”的必要途径。只有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才能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更有底气。让全民共享“健康红利”新一轮医改启动至今,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各地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突破口,逐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国1600多家三级医院与3800多家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良性循环。2016年,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16年年底,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有望达1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0%以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指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一招。只有改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和百姓就医行为,才能让医疗重心回归基层,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健康管理效果、提高服务满意度的目标。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实现基本医保制度全覆盖。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6年的420元。2015年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职工医保达81%左右,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均达75%左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解决群众因大病致贫的重要制度安排。2015年,400多万名大病患者受益,赔付大病保险资金244亿元。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普遍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增加了10个以上百分点,因病致贫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截至2015年底,已救助身份不明或无支付能力的急重症患者40多万人。普遍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将救助对象从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拓展到低收入救助对象和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随着“互联网+健康医疗”风生水起,网上挂号、远程会诊、手机查询、移动支付等日益普及,患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表示,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方向。我国将
健康中国的未来蓝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