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信社群: 190020147 安徽农村信用社网: http://anhui./nongxinshe/ 安徽农村信用社考试复习资料公文基础知识第一章公文概述一、公文的概念-- 公文, 即公务文书, 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公文的基本含义,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 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2) 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3) 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图书资料的主要特点。(4) 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公文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历代政权的性质,也反映了统治者的需要及其对公文在行使政治权力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公文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文书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从属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并为其服务。三、“文书”、“文件”、“公文”这三个概念,在机关的日常活动中是基本一致的。四、公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公文有法定的作者。安徽农信社群: 190020147 安徽农村信用社网: http://anhui./nongxinshe/ (2) 公文有法定的权威。(3) 公文有特定的效用。(4) 公文有规范的体式。(5) 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五、公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领导和指导作用。(2) 行为规范作用。(3) 传递信息作用。(4) 公文联系作用。(5) 凭证记载作用。六、公文的分类: (1) 从公文的来源来划分: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内部文件, (2) 从公文的行文关系上来划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3) 从公文的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来划分:秘密文件、普通文件、公布文件。安徽农信社群: 190020147 安徽农村信用社网: http://anhui./nongxinshe/ (4) 从公文的制发机关的性质和公文作用来划分:法规文件、行政文件、党的文件。法规文件又可分为法律文件、法令文件、行政法规文件。(5) 从公文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指挥性公文、规范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记录性公文。常见的公文分类还有: (1) 从文件的缓急程度上划分,分为特急件和急件。(2) 从文件的使用范围来划分,可分为通用文件、专用文件和技术文件。(3) 从文件的发送目的来划分,可分为主送件、抄送件和批转件、转发件。(4) 从文件的处理要求来划分,可分为急件和平件。急件又可可分为需办文件( 办件) 和参阅文件( 阅件) 等。第二章公文写作一、公文写作, 是指公文的起草与修改, 是撰写者代机关立言, 体现机关领导意图和愿望的写作活动. 公文写作包括起草初稿、讨论修改形成送审稿的整个过程。在机关起草的实践中,起草公文的任务可以由一人承担,也可以由多人承担,这主要取决于公文的重要程度和机关的文书人员队伍条件。二、公文质量直接关系到机关的工作效率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问题,关系到公文本身的效用问题。公文质量主要体现在公文的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两个方面. 在思想内容方面,应该政策性强、针对性强、科学性强。在文字表达方面,应该结构严谨、语言精当、行文规范。三、公文写作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六个方面(1) 被动写作,遵命性强。(2) 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安徽农信社群: 190020147 安徽农村信用社网: http://anhui./nongxinshe/ (3) 集思广益,群体性强。(4) 决策之作,政策性强。(5) 急迫之作,时限性强。(6) 讲究格式,规范性强。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1) 要保证公文内容在政治上的正确性。(2) 要实事求是,在业务上符合客观规律。(3) 在文字表述上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语法逻辑。(4) 公文起草要符合统一规定的体式与程序。(5) 要注意选用书写的载体材料与字迹材料。五、公文写作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1) 明确发文主旨。(2) 收集有关材料。(3) 拟出写作提纲。安徽农信社群: 190020147 安徽农村信用社网: http://anhui./nongxinshe/ (4) 认真起草正文。(5) 反复检查修改。六、公文写作人员的素质修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政治素质好。(2) 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3) 熟悉业务和机关工作情况。(4) 有较宽的知识面。(5) 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七、公文写作人员加强修养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完善自我,勇于创新。(2) 博览群书,增长知识。(3) 深入实践,勤学苦练。第三章公文的体式与稿本一、公文的体式是指公文的文体、构成要素及其在格式上的安排。公文之所以要有一定的体式,主要是为了保证公文的完整性、正确性与有效性, 提高办事效率并为公文处理工作提
安徽农村信用社考试复习资料公文基础知识.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