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一刀切”的根走好“个性化”的路.doc切断“一刀切”的根走好“个性化”的路今天,有两则新闻引起我的关注。一则是《从教育关键统计数据“不分城乡”说起》,讲述的是政府的一些统计数据,关于教师队伍情况也好、初中辍学率也好,均是“一刀切”,不分城乡,于是让人看到“形势一片大好=遮掩了农村教育在城市教育大踏步进步的对比下大踏步倒退的事实。另一则是《校园“青椒”干得最多拿得最少?青年教师薪酬调查》,是为年轻的大学教师抱不平的。相对于高收入的老教授,年轻教师的收入畸低。这个情况我早有耳闻,因为我读研时的一些同学师长也算是“青椒"一族,几个博士“青椒,'聚在一起,议论的话题常常是“谁拿的钱更少J工资从一千多到八百,甚至还有半年时间白干的,而他们往往承担的是最基础也是最繁忙的教学工作。两篇文章一对比,不由让人陡然生虑:原来,一片大好形势中也有极不和谐的音符;原来,所谓“高收入"的大学教师中也有囊中羞涩的劳工。看来,以往我们对于教育的判断无论听起来怎样的振振有词,都有可能犯了“一刀切”的错误,将本来错综复杂的局面凭着个人的臆测给简单化了。比如说:教育乱收费问题。教育部说是怪地方,地方上说是怪学校,学校里说上面投入不足,老师们更是众口词“没多拿一分钱”。听起来似乎没有人乱收费。但家长们的“乱交费”是明摆着的,难不成就只好用“狗咬狗,一嘴毛”各打五十大板了事?要真的如此,那恐怕教育乱收费的问题永远都得不到解决。细想想,一个“乱”字不仅反映了教育收费的现状,恐怕也反映了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的心理现状。其实“乱”收费也是有条理、有名目的,家长也好,政府也好,都有能力对乱收费的设立的名目、产生的原因、主要的用途作一个统计,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是大学还是中小学,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择校费还是书本资料费或是活动费……分得越细,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再比如说:大学学费是该涨还是该降。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是众说纷芸,莫衷一是。但我们却极少得到权威的数据,来核算大学建设的成本和收支状况,来统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来总结XX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情况。大学学费该降还是该涨显然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每个大学的实际来衡量。如果一所大学成本很低,或者成本都用来盖大楼了;老师的工资很高,但教学水平却不怎么样;学生大都很穷,毕业后就业形势却不怎么样,在这些前提下,再跟在其它大学后面嚷嚷着
切断“一刀切”的根走好“个性化”的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