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读地铁里的枪声有感读《地铁里的枪声》有感如果你有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美国的司法审判制度, 不妨拜读一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乔治·P· 弗莱切( )所着的《地铁里的枪声》( ACrimeofSelf-defense ) (陈绪纲范文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如果把它作为一本故事书来看,则它无疑是冗长而枯燥的;而作为一本法律参考书来看,则显得相当有趣。该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 从全方位的角度, 描述了戈茨案的整个审判过程。当然, 作者是试图以戈茨枪杀案一案的真实案例, 通过站在不同的视点和角度展述和分析, 到底案中被告戈茨是正当防卫还是持枪杀人?从而揭示法律的真谛: 一纸陪审团的裁决和法院的判决, 是否实现了真正的正义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 司法制度成功地把公众的激情从复仇行为导入法律辩论的领域。但是,对我来说此书最有价值的是,通过作者对戈茨枪杀案从 198 6 年12 月陪审员预选至 198 7年10 月做出初审判决的长达10 个月时间的审判过程的事无具细的描述, 期间夹杂了大量的法学届、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和充满思辨色彩的分析, 仿佛是美国司法审判制度的一面三维显微镜, 向我们清晰、详尽、全方位地透视了美国司法审判中的几乎每个方面。对一个意欲探悉英美法系司法审判制度的人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该书首先从一个真实的案例展开:在 20 世纪 80 年代, 纽约市公共秩序濒临崩溃, 各种犯罪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不断上演。而地铁更成为纽约的”地狱”,这里平均每天发生 38 起刑事案件。对此, 纽约市民心存恐惧却只能痛苦忍受。当其他人只是幻想着如何应对时, 一个人却以开枪做出了回击。 1984 年 12月 22日, 身材瘦弱的工程师伯恩哈德· 戈茨( 白人) 搭乘地铁时, 四个年轻人( 黑人) 靠近了他并向他索要 5 美元。戈茨拔出了随身携带的手枪……四名年轻人受伤(其中一人送医院后不治死亡) 。当社会的不公缺乏公共机构的解决,来自私人的复仇便满足了人们对秩序和公正的渴望-- 戈茨成为了大众英雄。但与此同时, 他也面临来自法庭的审判。戈茨僭越国家维护法律和秩序特权的行为, 究竟是正当防卫, . 页脚. 杀人? 在《地铁里的枪声》所及的众多视点中, 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英美司法制度中的陪审团制度, 作者对此进行了极细微的描述, 他甚至参与了陪审员的筛选。在这里, 我们可以很难得地获取到关于从筛选陪审员到陪审团作出裁决的极其生动具体的详尽资料。在戈茨案中, 初步筛选陪审员的地点便位于离最接近枪击发生地的一个地铁站-- 钱伯斯大街站不远的中心大街上的刑事法院大楼。筛选者是该案的法官( 斯蒂芬· 克兰法官), 双方的律师, () 一个法院案件报道人,一两个研究者,陪审员将从曼哈顿的居民中选出。作为筛选者, 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便是, 被作为筛选对象的、可能作为陪审员的公民, 在来法院大楼的途中将路过报亭,可能会看到有关报道大众英雄戈茨的案件的新闻头条,到底会否因此而受到影响。从超过三百多个候选陪审员名单中挑选陪审员的程序一开始, 他们就得到警告不要盲从公众对这个案件的评论意见,也不要跟他们的朋友和家人谈论这个案件。”他们被慢慢地带入司法制度的庄严职责中。最终作出裁决的权力将属于他们,也仅属于他们。”筛选陪审员,首先
读地铁里的枪声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