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之一《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文包诗,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而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苏轼由“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今天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感觉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课堂较活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达到了预设的状态。情景一:月华如水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在这样的夜晚,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柳树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吹过,它随风起舞。生:我看到了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风吹过,泛起了波纹。生:我看到了天空黑黑的。师:月亮这么圆,天空是黑的吗?生随口接上:我看到了天空没有一丝云朵。生:我看到了小鸟躲进了窝,在和妈妈一起赏月。师:是啊,连小鸟也被这美好的月色吸引,静静地赏起了月来。那么人呢? 生:人们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师:一家人围在一起还可能说些什么呢? 生:今晚的月色真美。师:假如你是一个离家很久的儿子现在回来了,在年迈的母亲面前你会说些什么? 生:母亲,你身体可好?师:真是一个孝子。生:母亲,你在家寂寞吗?师:这个儿子很细心。生:母亲,你的风湿关节炎老毛病怎么样了?师:这儿子真孝顺。师:如果你是母亲,面对几年没见面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 生: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可好? 生:孩子,你在外面吃些什么? 生:儿子,你怎么不回来呢?我每天盼呀盼,盼的就是这一天哪。师:母子团聚,其情感人!好一副月下团聚图呀! (创设这一情景,把学生带进了如水的月色、亲情融融的月下家常。突出一个“圆”字,为下文苏轼的寂寞做好铺垫。) 情景二:月下诗情师:如此良辰美景,苏轼却一个人独自观赏明月,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在思念弟弟。师:请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师: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生: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了,他们手足情深------(相机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介绍苏轼父母的去世,妻子的亡故。) 师:苏轼只有一个弟弟了,他怎么会不想他呢?他因此而心绪不宁,他会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情。同样的月亮,还记得那年,也是中秋节,老父亲把我们俩叫来,坐在他的身旁边,说:“孩子们,你们的诗文做得怎样了?最近有什么好诗呀?(让学生读事先搜集好的苏轼、苏辙的诗。) 生:《怀渑池寄子瞻兄》: 生:《和子由渑池怀旧》师:好,手足情深,老夫也欣慰了。接下来就以月为题各写一首,怎么样? (创设这一情景,旨在把学生拉回到苏轼以前一家人团聚时的热闹,借以反衬现在的凄凉、悲伤和孤独,突出思念之苦。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由来。) 情景三:夜下问月师: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在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心里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责怪月亮的无情。师:怪得好,就是,怎么这么无情呢! 师:他还会怎么埋怨? 生:月亮呀月亮,你怎么偏偏就这时圆呢? 生:月亮,你太圆了,能不能不圆啊! 生:月亮,你快躲起来吧! 生:月亮,你真没人情味,你看我这么孤单,还来刺激我。师:是呀,圆圆的月亮,那么明亮,那么皎洁,但此时在苏轼眼中却是那么刺眼,一点也不可
四上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