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阅读心得.doc《陋室铭》阅读心得一陋室不陋,只因其主人德馨也。此观点大抵多数人都已认同。然余以为刘公之高尚非自吹可定。二十三年的无人问津,大概让刘公长了不少愤世嫉俗的心眼。被贬之后还要遭人踢打,换谁谁都受不了,又无法改变现状,怀才不遇,虎落平阳啊!可叹可悲。余以为,刘公之被贬,何其幸哉!陋室一铭名天下,从此文名万古传。刘公乃中国古典哲学大师之一也,何故如此斤斤计较呢,人家整你就整你吧,还要写什么铭文以明心志。无丝竹之乱耳姑且可以说明清廉、不贪图享乐;无案牍之劳形则有点不作为了。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给他个宰相干兴许就不会有此一说了。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终因思想太前卫而不被列国统治者所采纳,心灰灰焉,于是退而讲学授徒,后人才有了“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孔子也因此名声大震,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人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看来真个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列位看官,刘公要写陋室铭我也没办法,咱没有穿越时空的能耐呀,阻止不了。就是觉得那句“往来无白丁”让人看了有些生气。没文化的普通百姓就不屑来往啦,像刘公这等地主出身的贵族哪个不是吸百姓血榨百姓汗的主啊,吃水还不忘挖井人呢!连他们的衣食父母都要鄙视,其人格品德果真非同小可呀!没老百姓,喝西北风去吧!饿着肚子去调素琴、阅金经吧!等到肚子唱空城计了您就知道什么叫德馨了。唉!跟死人我叫什么劲儿啊,幸亏我不敢自称品德高尚,要不对刘公这番质疑就砸自己的脚咯!俗话不是说了吗?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上言辞纯属个人对文中的一些不敢苟同之处发点牢骚而已,上课时可不敢这样放肆。被某些领导听了岂不上纲上线,师德师风就有大问题了。二今读《陋室铭》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思想、品德的深层思考。《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一般读《陋室铭》的时候都从文章的本意上去理解,比如:“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不忘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给他的陋室作铭,就是要就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今天读此文就不单单是对诗的本意的理解,我更看重和敬佩的是诗人的品德。诗人刘禹锡当时所处的环境之艰难,他能够如此乐观的对待,写出精辟的文章,成为传世佳作。是由他的博学才识、品德崇高所铸就的,正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写照。刘禹锡官职曾经是监察御史,由于“永贞革新”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迁安徽和州通判。和州县长是个势利小人,看刘禹锡是被贬之人,就不按规定安排他的住房,先安排他到城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住下,在门上贴上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诗人的情怀是如此的高尚。这个势利小人看后,又将刘禹锡移至德胜河边,面积也减少了,刘禹锡不但不生气,看到面对流淌的小河,两岸杨柳青青,又写一对联贴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个势利小人又将刘禹锡迁至城内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于是千古绝唱问世了——《陋室铭》,传诵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喜欢的名篇。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安贫乐道、洁
《陋室铭》阅读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