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思想?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迪者,是影响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最大最久最深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 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 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 是以治平为本, 以仁为核, 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一、以治平为本。修齐治平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如何能做到修齐治平? 其一,在国家治理上实行德治,而不实行暴力政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 middot 为政》, 下引该书只注篇名) 注重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 使百姓对非道德的行为有羞耻之心。政令刑罚只能使百姓不敢犯罪, 但没有羞耻之心。为政者要以自己道德榜样力量教化百姓,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便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这是社会治平的根本。其二, 在经济上主张由小康到大同。《礼记 middot 礼运》篇对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都做了描绘。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以尧舜为大同社会, 文武为小康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 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选贤与能, 是一个和谐至善完美的社会; 小康是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子其子, 是讲信、义、仁、让, 有礼、有次序、治平和睦的社会。这是社会治平的基础。其三,在伦理道德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孔子所忧患的是德、学、义、不善的不修、不讲、不徙、不改。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素养,遵守孝悌、忠恕、诚信、恭敬、智勇的道德。孝悌不仅是为人之本, 而且不会犯上; 忠恕是仁之本; 言而有信, 诚实无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培育自己道德素质,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这是社会治平的保证。其四,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种打破等级制度贵贱限制的开放式教育,在 2500 多年前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种无类的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机会的均等, 对提高培养人的知识、道德、文化素质有积极作用和影响,是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动力,是社会治平的支撑。二、以仁为核。孔子认为, 社会治平和睦的根本、基础、保证和支撑都属于外在的现实层面, 其内在的灵魂层面, 则是仁。孔子认为, 仁是人的本质特性, 仁的内涵是指爱人, 仁者爱人。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仍有差等, 但他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 仍有极高的价值。爱人有三方面, 一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三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人。孔子所体现的这种爱的人道精神是无私的、博大的、为人的。孔子以仁为核心辐射到各个层面, 并贯彻到各个领域, 如社会典章制度、尊卑长幼之序、亲疏远近之别, 这便是礼的层面, 丘闻之, 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礼记 middo t 哀公问》)无礼,社会就会无序;无礼,伦理关系就会错位;无礼,亲疏关系就会不辨;无礼,天地神祗就无法礼敬。仁作为礼的内在精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