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子枳椇子《* 辞典》: 枳椇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 ZhǐJǔZǐ 【别名】木蜜( 陆玑《诗疏》), 树蜜、木饧( 崔豹《古今注》), 白石木子(《荆楚岁时记》), 蜜屈律(《太平广记》), 鸡距子、癞汉指头(《苏沈良方》), 栞栱(《埤雅》), 背洪子、兼穹(《朱子大全》), 拐枣(《救荒本草》), 天藤、还阳藤(《滇南本草》), 木珊瑚、鸡爪子、鸡橘子、结留子、曹公爪、棘枸(《纲目》), 白石枣(《医林纂要》), 万寿果(《药物出产辨》) ,鸡爪梨、甜半夜,龙爪( 《中国树木分类学》) ,碧久子(《广州植物志》) ,金钩钩、酸枣( 《江苏植药志》) ,鸡爪果( 《南宁市药物志》) ,枳枣( 《中药志》) ,转钮【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 10~11 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连果柄一并摘下,晒干。或碾碎果壳,筛出种子。晒干。【原形态】枳椇(崔豹《古今注》) ,又名: 枸( 《诗经》) ,枳枸( 《庄子》), 椇( 《札记》) ,枸骨(陆玑《诗疏》) ,白石木(崔豹《古今注》) ,交加枝(《雷公炮炙论》), 金钩木(《舆地志》), 桔枸树(《卫生易简方》), 梨枣树( 《纲目》) ,金果树。落叶乔木,高达 10 米。小枝红褐色。叶互生,广卵形,长 8~ 15 厘米,宽 6~ 10 厘米,先端尖或长尖,基部圆形或心脏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无毛,或下面沿主脉及侧脉有细毛,基出 3 主脉,淡红色; 叶柄具锈色细毛。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 花杂性, 绿色, 花梗长;萼片 5 ,近卵状三角形;花瓣 5 ,倒卵形,先端平截,中微凹, 两侧卷起;雄花有雄蕊 5 ,花丝细,有退化子房;两性花有雄蕊 5, 雌蕊 1, 子房 3室, 每室 1 胚珠, 花柱 3裂。果实为圆形或广椭圆形, 灰褐色; 果梗肉质肥大, 红褐色, 无毛, 成熟后味甘可食。种子扁圆, 红褐色。花期 6 月。果熟期 10 月。本植物的根( 枳椇根), 树皮( 枳椇木皮)、树干中的液汁( 枳椇木汁) ,叶(枳椇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自河北、河南以至广东、贵州、云南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广东、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此外,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北;西藏等地亦产。【性状】①干燥带果柄的果实果柄膨大, 肉质肥厚, 多分枝, 弯曲不直, 形似鸡爪, 在分枝及弯曲处常更膨大如关节状, 分枝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状,长3~ 5 厘米或更长, 直径 4~6 毫米。表面棕褐色, 略具光泽, 有纵皱纹, 偶见灰白色的点状皮孔。分枝的先端, 着生 1 枚钝三棱状圆球形的果实, 果皮纸质, 甚薄,3室, 每室含种子 1粒。果柄质稍松脆, 易折断, 折断面略平坦, 角质样, 淡红棕色至红棕色。气微弱, 味淡或稍甜。②干燥种子呈扁平圆形,背面稍隆起,腹面较平,直径 3~5 毫米,厚约 2 毫米。表面红棕色至红褐色,平滑光泽,基部有描圆形点状的种脐, 顶端有微凸的合点, 腹面有一条纵行而隆起的种脊。种皮坚硬,厚约 1 毫米, 胚乳乳白色, 油质, 其内包围有 2 片肥厚的子叶, 呈淡黄色至草绿色,亦油质。气微弱,味苦而涩。【化学成份】果实含多量葡萄糖、苹果酸钙。【药理作用】果实对象兔有显着的利尿作用,而无任何副作用。【性味】甘酸,平。①《唐本草》:" 味
枳椇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