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文献综述在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下,很多学者都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是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体现载体古诗文中的内容是历代大家的精华之作,反应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以及文化观念,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古诗文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学好古诗文就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古诗文文教学。因为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文言文、古诗文能力较差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情感上的熏陶和创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民族文化意识,因此古诗文中蕴含哪些传统精神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论述较多。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语文硕士王美懿在论文《201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问题研究》中认为古诗文中有有关于渴望建立功业的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感,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的感怀情感;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的仁爱情怀、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的隐士文化;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的羁旅之思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思乡思亲情感、表达对爱情美好向往与追求和对爱人思念的爱慕相思的情感。天津师范大学刘晓晴在论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注重协调人际间关系、提倡崇高的价值取、提倡自我修身养性这四方面来展开论述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中提到的爱国精神如诸葛亮为了国家“鞭躬尽瘁,死而后己”(《出师表》);杜甫身经“安史之乱”,在长安,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爱国诗句(《春望》);范仲淹的“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孔子所讲,反对见利忘义,提倡尚义,又求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更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二章》);提倡自我修身养性:如儒家特别注重个人修身的。“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李珺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透视》这篇论文中,笔者拟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和国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其中蕴含优秀传统文化1、提出精忠爱国,民族为先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教版高中课本第六册所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都是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篇章2、刚健有为,勇毅力行的进取精神。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荀子的《劝学》3、以人为本,德识为先的立世准则就拿高中一年级第二册课本第六单元课文为例,《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言敢谏、坚持原则的胆略,《师说》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训导,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得的文化精髓。4、见利思义,推崇仁爱如贾谊的《过秦论》孟子弟子所写的《寡人之于国也》。湖北师范大学硕士杨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研究》中通过总结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篇目,概括出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1、忠义孝道正所谓“君子义以为上”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大局为重的烛之武临危奉命,在前嫌“夜缒而出,见秦伯”,用三寸不烂之舌破除了郑国的灭亡危机。再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又怎一个侠义当头!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至今读来,都跃然纸上,令人敬佩
文化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