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前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危害。本《规划》包括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加大,我市上述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多,灾情加剧。为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全面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计规划[2002]389号《关于开展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特编制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同时结合金华市十五国民经济、城市体系发展规划等。本《规划》是我市政府部门依法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文件,也是国家相关法律赋予我市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规划》编制工作由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牵头,国土、计划、交通、水利、建设、气象、旅游、经贸、环保、农业、林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委托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具体负责技术编制。《规划》基准年为2003年。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本《规划》适用范围为金华市行政区域范围。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我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东邻台州、西接衢州、南连丽水、北与绍兴、杭州相连,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9°14′00″-120°46′30″,北纬28°32′00″-29°41′00″之间。市域东西长151公里,南北宽129公里,总面积10918平方公里。全市总体属浙中丘陵盆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以金衢盆地为主体,永康、武义、浦江、墩头等小盆地错落分布,大小盆地之间,丘陵低山阻隔;盆地内分布和缓起伏的波状岗地,盆地中部为河谷冲积平原。盆地南北两侧为丘陵山地。境内河流分属钱塘江、瓯江、曹娥江和椒江四大水系,其中钱塘江水系的干流为衢江和兰江,主要支流有金华江、浦阳江、壶源江及其上游义乌江、东阳江、武义江等,%。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受地形影响,又具有盆地气候特征。℃—℃。盛夏天气晴热,常有台风和局部雷阵雨的灾害性天气。境内降水量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地域差异较大,年均降雨量在1150—1909毫米之间。3—7月为春雨及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常出现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2、社会经济金华地处沿海和内陆腹地的过渡区,是浙皖闽赣四省的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全市辖东阳、义乌、永康、兰溪、浦江、武义、磐安七县(市)和婺城、金东两区,据2003年统计,。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市内交通便利,浙赣、金—千、金—温铁路,杭金衢、金温丽高速公路和330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民航义乌机场可通全国,甬金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二)地质灾害现状和趋势1、地质灾害现状我市目前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35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潜在滑坡)、崩塌(潜在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其中滑坡(潜在滑坡)537处,%;崩塌(潜在崩塌)243处,%;泥石流76处,%;地面塌陷77处,%;地裂缝2处,%。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滑坡:以土质滑坡为主,少量岩质滑坡,坡体高度变化大,变化范围8—350米之间,一般为20—80米,坡角12°—63°,一般大于35°。主要发育侏罗系上统凝灰岩和白垩系下统砂岩、泥岩地层中,少数在前震旦系地层和火山侵入岩中发生。崩塌:以岩质崩塌为主,一般规模较小,发育在侏罗系上统凝灰岩和白垩系下统砂岩、泥岩中。泥石流:发生的泥石流规模一般较小,大多数属小型和微型灾害,具有单一性和突发性特征,均为暴雨和特大暴雨引发。地面塌陷:以萤石矿采空区塌陷为主,主要分布在武义县,个别岩溶塌陷。岩溶塌陷在金华北山灰岩地层中(冰壶洞)。地质灾害规模:巨型1处,大型7处,%;中型59处,%;小型868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一般级(轻灾)623处,%;较大级(中灾)245处,%;重大级(重灾)52处,%;特大级10处,%。全市地质灾害已造成死亡64人,1000多间房屋毁坏,直接经济损失7990万元,目前潜在威胁26053人,威胁资产达63158万元。2、地质
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