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简介二叠系为本区内主要成煤岩系,总厚度大于1960m。上统包括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下统包括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本系与下伏石炭系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二叠系底界划分在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C31灰岩)的顶界上,本系石千峰组为不含煤地层。自上而下分组如下:(1)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本组不含煤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及紫红色砂岩、砂质粘土岩类组成。局部具小溶洞,~7㎝,~2㎝,次棱角状及半圆状。(2)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第七含煤段:厚151m(图4-7。习惯上称为“E组”。主要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局部为青灰色或灰绿色。含煤5层。薄而不稳定,常为炭质泥岩或尖灭。对比困难,与其它含煤段比较,该含煤段少含菱铁结核和菱铁成份,未见海豆芽化石。第六含煤段:(图4-6)。与第五含煤段合称为“D组”。岩性以灰色、青灰色、灰绿色粘土岩类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含1~3层燧石薄层。D18煤以下常有一层灰白色铝质泥岩。常含鲕,D18煤顶部砂质泥岩中常含海豆芽化石。含煤4层,多位于中部或偏上,不稳定,D19和D21多尖灭或为炭质泥岩所代替。第五含煤段:(图4-5)。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石英砂岩或中细粒砂岩与第四含煤段分界。青灰、灰绿色岩性是本组的主要特征。下部有1~3层紫红色花斑状泥岩或铝质泥岩,含鲕为主要标志层之一。中上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夹薄~中厚层中细粒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局部含鲕及菱铁结核。上部含煤4~6层,煤薄,但层位较稳定,对比容易。第四含煤段:(图4-4)。为主要含煤段之一,习惯称为“C组”。底部发育有1~3层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并以其底界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下部为紫红色花斑状泥岩,常含鲕及铝质为主要标志层。中部及上部以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中夹砂岩,含煤4层,以C13煤最厚且稳定为特征,顶部多羊齿等植物化石碎片为对比主要标志之一。C15煤顶局部有1~2层煤线或炭质泥岩。(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s):第三含煤段:(图4-3)。与第二含煤段合称为“B组”。底部发育一厚层灰白色石英砂岩,中粒为主。西部主要为灰及灰褐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含鲕及菱铁结核,夹薄层砂岩,含B10煤一层,上部以灰及浅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砂岩,含鲕、菱铁结核及菱铁层,含稳定煤层B11b、不稳定煤层B11a、B11C及1~2条煤线。顶部为灰白色砂岩及灰色砂质泥岩,常夹有薄煤一层(B11c上)。B11b煤顶板为灰色砂质泥岩及互层,多含羊齿及辩轮木化石为对比标志。第二含煤段:(图4-2),为主要含煤段之一。本含煤段煤层最多,含煤厚度最大,。底部为灰白色厚层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及泥质包体。下部发育有花斑状泥岩与铝土泥岩,常含铜,中部及上部以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6层。其中B9b稳定可采B9b、B8a、B7、B4b、B4a较稳定且较厚。B5b顶主要为粉层状砂页岩互层或砂岩,俗称“饼干砂岩”为对比标志。B9b顶板为致密均一之砂质泥岩,产海豆芽化石,为标志层之一。(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第一含煤段:(图4-1):为主要含煤段之一,习惯称“A组”。下部为灰及浅灰色
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