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心得.doc阳明心学心得阳明心学心得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之功,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强调自觉性、主宰性。知是理之灵处,谓之心,亦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即本心的“明觉”,人心的这种明觉,是阳明心学基石中的基石,格致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圣贤教人,如I矢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增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直透大义,反向自心,事上磨练。正文00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阳明心学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开创。《大学》开篇就谈到了三纲八目,三纲分别是“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儒学的核心是对人的塑造,修齐治平也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而展开的。“至善”是“明明德”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明明徳”和“亲民”所共同追求的境界。002阳明说的心,是就心的功用与作用而言的心。心的作用是对外在与内在的感知和反映,所以心所包容的内容不是虚无的,“至善”就是心对其所能感知之物的一个最切合于事理的能动把握,“至善”的来源依然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当万事万物投射于人心之时,当心物融合的那一刹那,人心对事理的反映与本然如此的自然之理重合为一时,那个心之所止的点就是“至善”。阳明认为这种“客观存在”在被人心能动反映并在不掺杂主观私见的“天人合一”之时,即是“至善”。003宇宙万物虽然不是特意为人而存在的。但是没有人的意识的参与,宇宙万物无论是混沌未开还是井然有序,都只是一出自歌自舞自开怀单调乏味的独角戏。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以人心为主,这正是阳明心学的特色。004“天理”是什么?“天理”实际上就是“真理、原理、规律”等等在人心的投射,这些东西在没有投射到人心之时的存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字可以对这些描述进行通杀,这个字就是“道”字。“道”投射于人心就是“天理”,孤立于人心的存在状态就是“道”。005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最工夫切要者不知道路而漫无目的前去,也就是心里想想要去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去,这样才会产生不问路途,不准备路费,不准备交通工具等一系列问题。真的要去,能这样吗,这是工夫切要之处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些功夫,都是完成“诚意”的方法工具。“诚意”是这些方法工具的头脑。方法工具当然很重要,而且人在行动中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最多的。006天命其实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把握与掌握到的东西;另一部分是谁也难以跳出的天地牢笼,“上帝的秘密”。儒家是一种刚健的、向上的、奋发的学说主张,对于人力之外的事物,一向是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先尽人事,后信天命”,谦卑中的奋进与不屈,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007“意之所在便是'物'”,纵然大千世界有森然万物
阳明心学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