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语文、数学
语文:
教学中要着眼于思维的优化
■周京昱
课标卷高考前行至今, 要理清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关系, 恐怕远非“高考胜败则课改胜败”这么简单。高考不变则课改徒劳,高考巨变则社会激荡。要处理好高考命题的“稳”与“变”, 对于课标卷命题者来说, 实在是一件难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 中,就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任务有如下表述: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表述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 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上述目标也是课标卷语文命题的总原则。
探讨考与教的关系,一般来说,只能根据考对于教的意义来梳理思路,即中学语文教学, 如何为适应新形态下的高考命题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应对? 因此,一线语文教师要以更高远的视野透视高考语文命题的内在规律, 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发现高考命题中对新课程理念的运用和考查方式。
思维能力, 是考生素质的核心。尽管语文学科与数理化等学科存在很大不同, 但就高考而言,思维能力的考查是各学科具有的共同点。高考呈现出来的学生能力中的弱项, 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问题,其实都是思维水平欠佳的表现。
新课标强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体现语文素养的三根支柱———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核心,依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语文积累,虽然包括字词知识的积累, 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能量的积蓄。这种能量积蓄将改变记忆再现式的解题观念,向理性、科学、动态的理解、判断、阐述、分析转化。而这种阅读和表达方面的能量积蓄,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得到落实。
强调思维的自主性
【例1】(2010年高考宁夏/ 海南卷试题) 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 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 最终又成为朋友, 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 任选一个方面, 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观点一: 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 又能给人带来温暖, 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 维护尊严, 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①斯瓦米纳森曾因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 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 斗争到底。
观点三: 经过“斗争”的朋友, 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 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 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 要真诚, 让对方感到温暖。
【分析】这一探究性试题及解题思路, 向学生提出了对探究的要求。我们将其概括为
“两种态度”和“两种能力”。
自主的态度。不人云亦云,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是探究的前提。新课标要求: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
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语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