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很早的古代,通常在每年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七举行。又称之为“七夕节”或“女儿节”(因参加“乞巧节”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故该节被称为“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相隔于银河两侧的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此时民间少女们要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祈求智慧和巧艺;相传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七夕夜空下的云彩特别好看;这个传说自汉魏以来广为流传,农家妇女自幼以纺织为女红,长辈口传心授,晚辈心领神会,这就是古纺文化天人合一的由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一直流传至今。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星织女星牛郎织女渡河桥鹊桥相会乞巧节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举行 7天8夜,乞巧节的目的是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 为了能使乞巧活动顺利进行,每个村子里都设有乞巧点、要在乞巧前的一两个月内积极紧张的作好选址、联络、筹资、造巧、练歌练舞、备装、生巧芽、送巧等项准备工作。从六月三十的晚上就进行迎巧、祭巧、唱巧、相互拜巧、巧饭会餐等,直到七月初七的晚上就举行送巧仪式,直到十二点乞巧就正式结束了。据载,天上织女“年年机抒”,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期盼,届时请她下凡来。巧娘娘民间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白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于 2006 年 12 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甘肃省第 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2008 年6月 14 日, “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甘肃省西和县在 2008 年 8月 15 日—8月 16 日举办“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
乞巧3580711-课件(PPT演示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