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牵魂绕美人靠张凌波(苗族)我是在吊脚楼里出生和长大的,天生对吊脚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工作之余,我常常魂牵梦萦到那青山绿水间的吊脚楼里,想念她的婀娜身姿,想念她的杉木香味,想念坐在美人靠上嬉戏玩耍、凭栏远眺的情景,更想念那赏心悦目的山区景色和浓郁古朴的苗乡风情。吊脚楼是黔东南农村常见的一种传统民居,这种干栏式建筑已成为苗寨山乡人文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幽深溪谷里,在陡坡危崖上,在茂林密箐中,到处都能看见她婀娜的身影。她楼阁悬空,飞檐翘角,玲珑飘逸,典雅别致。她依山傍水,顺山势而建,临水而居,或群居,或独处,不拘一格,顺乎自然。远远望去,鳞次栉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如大鹏展翅,似水鸟欲飞,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如果说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苗家吊脚木楼就是小家碧玉,她清秀、小巧而不失端庄。她和谐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把苗家儿女的智慧显露在青山绿水之中,使人不由产生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憧憬。苗族吊脚楼最别致之处,是在吊脚楼二楼正中堂屋外侧宽敞明亮的悬空走廊上,安装有独特的靠背栏杆,它有着一个美艳又浪漫的名字——美人靠,苗语称为“阶息”。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靠坐着十分舒适。美人靠是苗族民居的一种标志。行走在苗岭山乡,只要看到吊脚楼上安装有美人靠,那一定是苗族民居无疑。美人靠类似于木制阳台,这里宽敞明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苗族吊脚楼的灵秀之地。苗家姑娘和媳妇们常在此飞针走线、挑花刺绣、纺纱织布、织锦纳鞋,制作民族服饰,或为自己准备嫁妆,或为自己、家人缝制衣服。从某种意义上说,苗寨美人靠是苗族姑娘的开放式闺房,是苗族服饰的“生产作坊”。人们常常惊异于苗族服饰的丰富多彩,殊不知,这其中也有美人靠的一份功绩呢。当然,苗家的美人靠不是只有美人才能靠的美人靠,而是每个人都能靠的“每人靠”。农闲或雨天时,男人们也常在此休闲小憩,抽烟饮茶,纳凉观景,谈古论今,演唱古歌,传承文化。儿童们也常在此读书学习,嬉戏玩耍。有客人来,也常被先安排在此休歇,观赏村寨风光。苗家美人靠,不仅可观赏风景,其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若有空地,苗家人会在美人靠前栽种常绿果木或竹子花草。放眼吊脚楼四周,竹树参差,花香四溢,果满枝头。秋冬时节,金黄的包谷,火红的辣椒,成串悬挂于楼栏楼柱,把小巧的吊脚楼点缀得更加缤纷绚丽,生动妩媚,清丽脱俗。此时此景,楼在山中,人在楼中,鸡鸣、犬吠云中,云影天光倒影水中,那份诗情,特醇特厚,那份画意,特鲜特美。提到美人靠,自然很容易让人想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一带的传统民居,因为美人靠也是江浙一带徽派建筑的经典特征。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憩息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并在天井四周设置美人靠,但它大多安装在周边垒砌封火墙的走马转角楼内,且靠背全封闭。美人靠也广泛运用于园林建筑中,它们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俗话说:“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美人靠物如其名,皆因美人的倚靠而得名。传说美人靠乃距今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讨好美女西施而建。因此,在江浙一带,美人靠又称为“吴王靠”或“吴王椅”。从江浙沿海一带到内陆偏僻苗乡,虽山隔水远,但在建筑艺术上却有如此异曲同工之妙,实在令人感到惊奇。我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什么文化上的渊源关系。但同样的景致,往往却有不同的韵味。江南
梦牵魂绕美人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