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求平均数》
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统计量。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本课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中球情况的统计图,讨论哪组学生整体实力高,引发学生认知上的一个冲突,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均数的意义。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本单元有关解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而一些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将在后继的学均数,把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原始思想方法,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是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要让学生从实践中自己归纳出来。强调从份数出发去找对应它的数量。
学情分析
(1)从一年级起,已学过了统计的内容,学生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也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
(2)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生活中也会用“平均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生活中学生经历过各种比赛,掌握了简单的决定胜负的办法如靠总和论胜负,靠时间论胜负等。
(4)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1)当两队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同时,学生有可能找不到确定胜负的公平的办法。
2)学生有可能想不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在解决生活中一些求平均数问题时,个别学生可能乱了头绪,总数和份数不对应。
4)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平均数不是整数的情况,学生没有小数除法的知识积累。
设计思路 遵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教参和学情制订教学方案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