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四首阳春一中银城边塞诗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698-约757),世称王龙标。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赏析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赏析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见下)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则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又名《送兵还作》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曾北上蓟门和浪游梁宋。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后来又做过很多不同的官。高适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关于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沙漠”、“塞垣”: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策马”、“长驱”和“登”: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的诗人的形象。
边塞战争诗四首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