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祥传通臂拳基本功郭瑞祥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或合一通臂拳, 属昆仑派。此拳早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论述。在他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中记载:“神拳当面插下, 进步火焰钻心。”与二十四势中掖、挑二势吻合。通臂拳的基本功是非常严格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没有几年的功夫,是不行的。一、柔韧功柔韧功是通臂拳入门的极重要的必修课程, 其目的就是“抻筋拔骨, 活络肌腱”。拉长肌纤维和韧带, 摇拔活骨关节, 以提高肢体的伸缩弹性能力, 加大活动幅度, 加大肌体的舒卷、曲折、环绕功能,为技击打下良好基础。柔韧功的训练要舒展轻灵,使原动肌和对抗肌得到合理使用,锻炼肌肉主动放松能力, 使受牵制的肌肉阻力减少, 从而使动作幅度加大, 做到省力协调, 灵活不僵, 使肌肉韧带的长短和弹性得到均衡发展。使气血通畅, 加大肺活量, 加速血液循环, 改善新陈代谢, 增强内脏问的磨擦。所以通臂拳的柔韧功又是养生健身的妙术。由于柔韧功锻炼是以最大的幅度活动各关节, 强有力地进行肌肉协调交替的收缩和放松运动, 大量消耗体内各部位积聚的肪脂, 使肌肉发育匀称而有弹性, 因而它又是塑造美体的好方法。柔韧功的训练方法。(一) 躯干部——腰、胸、腹的训练腰部柔韧功的训练, 同时也是对胸腹背各肌群的训练, 对内脏各器官的良好锻炼。腰是肢体的枢纽, 身体动作的灵敏巧妙之变化、出拳发放出整体力量等完全赖于腰之灵活, 而腰之灵活性又取决于腰之柔韧性。腰对身体之移位、调节平衡、稳固重心, 也起主要的作用。所以通臂拳必须将腰锻炼得像蛇一样,随曲就伸,盘旋蜿蜒。 1 、前俯腰:两手攀足托天势、侧俯腰、虚抱头。此势由托天势开始,并步站立,两手五指交叉, 上举过顶, 两臂伸直, 向上撑托拉腰, 然后两臂向左向右摆动几次, 反复摇摆几次,上体向下前屈,以手掌贴地面为限。要静心慢张力,连续抻拔。静心慢张力是势停力不停, 势已达到极限而力仍在进行, 前屈作势, 坚持的时间以三十六呼吸为限。还原活动是重复地连续作若干次,逐渐增加次数。完成前俯腰手贴地面后, 上体左转右转。另外还可放开双手抱着小腿或后脚跟, 使面部贴近胫骨。头可以振颤,频频磕向胫骨。 2 .后折腰:仰身折腰向后下方弯屈。静止时叫控腰,上体颤摆叫弹腰。 3 .甩腰:即前俯腰、后折腰之组合。以髋关节为轴作前俯、后折甩动。 4 .涮腰:旧名叫怪蟒翻身,即两脚开立,略宽于肩,臂下垂,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前俯, 上身及两臂向左、向后、向右翻转环绕, 速度由慢至快, 次数逐渐增多, 左右方向交替进行。这样,腰胸腹都能得到锻炼,同时也锻炼了腿的肌群。 5. 控身: 两脚开立, 上体作左右旋转, 以惯性带动双臂平甩, 仿佛摇“货郎鼓”形状。摆动时要达极限, 两臂舒展甩开, 甩在体前之臂勾挑异向之肩背, 甩在体后之臂勾打异向之背肋。 6 .摆身:开立,两臂侧平举( 或十字形) ,上体左右摆动。向左摆时,右手越过头顶, 轻挑左耳一下,向右摆动时则相反。(二) 下肢的训练下肢是支撑躯干进行移动的载体, 是人体之根, 与躯干相合又是身形变化之枢纽。下肢在运动中要轻灵敏捷,身轻如燕;在站立维持平衡时,要稳固如盘石,落地生根;因此,下肢柔韧锻炼,实为拳术第一要义。下肢的柔韧性是强化胯、膝、踝、足各个关节的旋转、抬摆、伸长、曲折能力, 运用灵活自如, 才能摆得高, 伸得长, 折
郭瑞祥传通臂拳基本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