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 772 - 846 ),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 798 )进士, 任翰林学士, 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 842 ),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75 岁。白居易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白居易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孺子解吟长恨曲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胡人能诵琵琶篇唐玄宗挽白居易联唐玄宗挽白居易联琵琶琵琶行行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二、自读自读诗前小序, 诗前小序, 疏通疏通文意。思考:诗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内容?对全诗有何?对全诗有何作用作用? ? 三、整体感知:理清全诗结构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琵琶行浔阳楼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琵琶行 - 琵琶行5212641-课件(PPT演示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